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玨寫的 CSI見築現場第五冊:工程數量計算「照著算完成工程估價單編列!算圖公式一看就懂」 和伊藤亞紗的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第一階段工作成果報告 - 營繕組也說明:一)增列訂定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修正條文第一百六十七條). (二)有關標誌、坡道、室內出入口、剪(收) 票口、樓梯、昇降機、廁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仲間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環境管理碩士班 曾麗荷所指導 許芝榕的 大賣場安全衛生設施之調查研究- 以屏東市為例 (2020),提出無障礙坡道標準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賣場、安全衛生設施。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研究所 周中祺所指導 吳浩瑜的 建築類文化資產火災煙熱危及無障礙人士避難模擬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資產開放再利用、避難疏散、分流避難的重點而找出了 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校無障礙設施相關法令及改善作法則補充:進出並使用,無障礙設施包括室外引導通路、坡道及. 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室內通路走廊、. 樓梯、昇降設施、廁所盥洗室、浴室、輪椅觀眾席、. 停車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無障礙坡道標準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SI見築現場第五冊:工程數量計算「照著算完成工程估價單編列!算圖公式一看就懂」

為了解決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作者王玨 這樣論述:

  挑戰427項工程估價項目!   精通算圖,晉升營建經理人的必經之路   預算執行全期必備的估價基本功─   ◆ 圖面及建材整合   ◆ 專案預算編列   ◆ 工程發包及材料採購   ◆ 合約編製   ◆ 結算稽核 本書特色   ☆ 鉅細靡遺!複雜公式完整拆解   ☆ 實案實戰!工程估價單為據,照著步驟完成一案估算   ☆ 不怕前輩藏私!數據擷取方法一次到位,百種結構型式附圖解說  

大賣場安全衛生設施之調查研究- 以屏東市為例

為了解決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作者許芝榕 這樣論述:

大賣場由於商品多樣化、價廉、便利與停車方便等特性,逐漸成為大眾購物的主要去處之一。大賣場的環境會影響到消費者安全及健康,過去少有研究者進行相關主題探究,因此本研究從消費者角度觀察各賣場在環境安全衛生設施及措施上的缺失,進行資料探勘,以作為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以屏東市九間大賣場作為觀察對象,選擇適用於大賣場環境安全衛生設施相關法規,挑選適合以顧客身分進行檢核的題目,並設計檢核表,在觀察時若需要使用測量法,為避免引人注意,均以身體為量尺方式取代。檢核結果發現「室內通道需大於一公尺」及「在墜落之場所設置警告標示」全數不符合;而「樓地板至天花板淨高需達2.1公尺以上」、「二公尺高度內不得有障礙

物」、「傾斜路之斜度不得大於二十度」、「重物需機械工具代替人力」等項目,所有賣場全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有四家賣場的安全門周遭有雜物堆積,可能有影響逃生之虞。此外,購物車均符合相關規範。員工以合梯作為上下設備時,觀察到「合梯腳部沒有防滑絕緣腳座套」、「合梯作業角度不符合七十五度以內」以及「合梯中間沒有穩固的繫材」最多。在消防安全方面,滅火器沒有放置在明顯場所及沒有懸掛於牆上或放置滅火器箱中的情況占最多。若以整體符合度百分比呈現,九家大賣場符合度從30 % 到88 %,本研究僅以簡易觀察方式查核法規符合度,如再加上需要深入檢查之項目,相信每家賣場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

為了解決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作者伊藤亞紗 這樣論述:

  日本佳評暢銷9萬冊 全新感覺跨界知識讀物   用「看不見」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得見的人活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活在三次元?   ◆用手閱讀,用耳掃視,用腳觸摸……人類的感官都是多才多藝?   ◆不用眼睛欣賞繪畫,有另一種想像推理、改造作品的趣味?     人類有八〜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   但我們也等於太過依賴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   看不見的人,是感受世界另一個樣貌的專家。   這本書要帶著你啟動想像,和他們一起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身體與心智,   翻轉看待世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存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更有意義的連結。   他們「看見」的,和你不一

樣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障者,是如何經由視覺以外的方式去看見這個世界?   閉上眼睛就能體會他們的感受嗎?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都特別靈敏?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伊藤亞紗,開啟了全新的探究領域,   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與世界相處,也因此「大開眼界」!   看不見的人,有著不受視覺死角和平面化限制的360度立體視野,   對他們來說,腳是照亮前方路途的探照燈,把感官混搭著用是自然的日常;   語言交流也是一種「看」的方法,幽默和乘勢而為則是生存的武器……   看不見的人建構的世界觀,獨特而奇妙,大大顛覆了我們的成見,   也讓我們意識到,以慣常視角看待陌生事物時可能出現的主觀

偏誤。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透過感官、大腦取得多少「資訊」,   而是在取得資訊之後,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意義」。   一旦改變認知的方式,看不見就並非欠缺而只是差異,   甚至會成為開啟新思路、新潛能的一扇門,創造出更多元、細膩的想像與發現。   與其把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限定在「幫助者」和「接受者」的關係裡,   不如抱著單純的好奇心,探索彼此的不同、體會生命驚喜的多樣性,   更能夠促進真實、對等的理解,建立自在、相容的關係與社會。   本書自出版以來佳評如潮,堪稱可讀性、知識度、人文面皆獲肯定的長銷作品,   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此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

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   作者中肯敏銳的思緒、清新而有溫度的文字誘發了全新的認知,   讀完本書,你所看見的世界也將煥然一新,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五感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如果以為遮住眼睛就能體會看不見的人的感覺,那就是天大的誤解了。   就像不同的椅腳配置,能讓四支腳或三支腳的椅子都保持平衡,看不見的人從感官的使用、身體的能力到語言的定義,都會漸漸變得與看得見的人不同,藉由這一點一點的改變,找到在沒有視覺的狀態下可以成立的平衡點。   所以,看不見的人身處的不是少了一支腳的「殘缺世界」,而是用三支腳建構出來的「完整世界」

。   【用「差異」取代「欠缺」,不說「厲害」而是「有趣」】   我們常在無意間將「看不見的人」視為同一種人,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感官的方法其實非常多樣化。刻板地認為「看不見的人」都擁有靈敏的聽覺和觸覺,並因此讚嘆「好厲害」,往往會掩蓋他們具有的多樣性,即使原意是想表達欽佩,卻很可能因而造成對方的壓力。   我從不說「好厲害」,而是說「好有趣!」。就像同樣是「把書找出來」,他們就用了一個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達到目的,讓人得到「哇,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啊!」的啟發。當我站在「有趣」的立場,感覺就能對彼此的差異展開平等的對話。   【看不見的人是「順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就算看不

見料理包是什麼口味,難波先生也沒有直接認定這是負面狀況。選到自己想吃的就是「中獎」,不是就等於「沒中」,他將看不見減少的自由度,正面地解釋成拓展可能性的機會,每次都當成「抽籤」或「試手氣」一樣去享受。缺乏「資訊」的狀況,被由此而產生的「意義」翻轉了。   相對於照章行事的使用者,看不見的人反而不會受限於決定好的道路,「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讓人有種被他們拋在後面的感覺。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們才這麼擅長與各種狀況對話,不會強硬地要求情勢必須如己所願,而是聰明地「駕馭」不屬於自己的其他外物。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甘仲維(墨鏡哥) 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   石芳瑜  作家

、《閱讀的島》總編輯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各界好評   ◎身為一個看得見的人,透過本書了解看不見的人如何與世界相處,反而令我『大開眼界』!這真的不是一本要你同情失明者的書,而是讓你知道世界原來可以換個方式感受的書,不容錯過!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很多人對盲人的世界感到好奇,但又同時充滿誤解。書中釐清了許多觀念,有助於我們認識盲人,也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讓我們重拾因為過度仰賴視覺,以致於忽略的其他感官經驗。  ——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教授   ◎作者帶領我們走近「看不見的人」,進而同理他們,不僅認識人我的差異,也看見世界廣袤的全貌。只要不自我設限、屏除偏見,「看不見」反而能開展天賦與思路,打造多元想像的N次元空間。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看不見的人對空間的理解源自定向行動的地圖概念;距離認知來自身體的移動及觸摸經驗;色彩的感受啟發於大自然元素和情感的連結;人與人的交流建基在聲音的辨識與記憶。《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是創造天馬行空想像世界的最佳註解。——趙欣怡 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   ◎健全者不使用視覺,並不代表就能理解看不見的人——作者提出了這個難以察覺

的盲點。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會有其他的理解方式,這是一本讓人直觀地理解這些多樣性的好書,對於「障礙者」的看法及世界觀,會有完全被顛覆的感覺。——《朝日新聞》   ◎把障礙視為「能力不足」或「欠缺」,就會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難以碰觸的牆;但如果對彼此的不同抱持好奇心,就能發現更多樣化的世界。這本書給予了許多提示,讓人能活用這些「差異」,建構出自在、相容的關係與社會,清爽暢快的讀後感令人十分愉悅。——《馬上就想讀!青少年好書指南一五○冊!第2集》   ◎作者的文章不像論文報告般艱澀,而是非常好讀易解。她會注意到對方不經意的發言,並且進行敏銳的分析。看不見的人因為缺乏資訊,反而會透過獨特的理解,

在腦中創造出一個看得見的人不可能擁有的世界。——《產經新聞》 讀者佳評   ◎隨著這本書,我彷彿進入了未曾想像的世界,但這又是我每天「看見」的世界。我一直以為視障者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生活中充滿不安及危險,如今我才發現自己的看法有多麼膚淺和自以為是。   ◎作者筆下的「看不見的人」的世界,新奇而有趣,不見同情或抱屈,她只是把那裡當成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努力帶著讀者去經歷、沉浸並樂在其中。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價值的好書。   ◎我的全盲好友說,作者把她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想法全都說出來了,能有人這樣中立地分析看不見的人「真實的樣子」,她已經覺得十分感動。畢竟,如果兩邊都不盡力去了解對方,就很

難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活得自在的世界。   ◎我是居家護理師,客戶中有不少高齡者及身障者,作者說得沒錯,高齡化社會就是障礙者的社會,人老了都會有各種障礙,因此,建立無障礙的自由社會,不是針對特殊族群的特殊對待,而是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伊藤亞紗(Asa Ito)   東京工業大學博雅研究教育學院副教授,專攻美學及現代藝術。原本想成為生物學家,卻在大三時轉讀文科。2010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學分修畢,同年取得文學博士學位,歷經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等工作,自2013年起擔任現職。   著有《保羅.瓦勒里的藝術哲學與身體解剖》《看不見的運動員之身體論》《口吃的

身體》等書,人氣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並以《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為素材延伸創作繪本《看得到?還是看不到?》,由伊藤亞紗擔任內容監修。   網站:asaito.com      推特:twitter.com/gubibibi 前言  你們那邊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伊藤亞紗 本書登場的主角們 〈序章〉如何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啟動想像力,變身成與自己不同的生命 當美學與生物學產生交錯 脫離對自己而言的「理所當然」 「看不見」和「閉上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客觀中立的「資訊」VS.因人而異的「意義」 每個生命體都活在主觀的「環境界」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建

立更有意義的連結 越來越保護,也就越來越疏遠 「我是我,別人是別人」的距離感 〈第1章〉空  間——看得見的人在二次元,看不見的人在三次元? 「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 腦中還有餘裕嗎? 是我在利用資訊?還是資訊在利用我? 資訊變少了,也是另一種解放 不再受到操控的平靜 沒有視野,反而看得更廣更遠 看不見的人不是穿得很隨便,就是很不隨便 視覺能力也會影響思考方式 你腦中的富士山,是圓錐體還是三角形? 看不見的人有色彩感嗎? 只要看得見,就會受限於「視點」 「太陽之塔」有幾個臉孔? 看不見的人沒有「死角」 正面是背面,背面是正面   「內」與「外」是等值的 〈第2章〉感  官——用手閱讀,

用耳掃視 看不見的人都有「特異的聽覺與觸覺」? 誤解1:看不見的人都會讀點字 誤解2:點字是用「摸」出來的 誤解3:觸覺會帶來快感 感官也有等級之分? 所謂的教育,是將觸覺世界轉向視覺世界 點字不是用「摸」的,而是用「讀」的 「看」是眼睛的專利嗎? 不用眼睛,也能體驗「看」的感覺 用耳朵「掃視」,快速掌握狀況 手和臀,都能感受「透明」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用鼻子「吃」,用嘴巴「聞」 身體的復健,就像是一場演化 〈第3章〉運  動——看不見的人是如何運用身體 腳是運動器官,也是感覺器官 看不見之後,反而更少跌倒了 「抱石運動跟按摩好像!」 看不見的人才能做到的「準備」 盲人衝浪——沒有

視覺要如何乘浪? 協力車競賽——將重心合而為一 看不見的人是「乘勢而為」的駕馭高手 擅於依賴,才是真正的自立 合氣道——帶動氣流,四兩撥千斤 同步的能力,是身體原有的本質 盲人足球——靠著踢球聲來「觀看」表現 看不見的人射門,真的很難擋住 「啊,原來這就是梅西的技巧!」 要克服恐懼,唯一的辦法是「習慣」 越過「腦中的那根橫竿」 〈第4章〉語  言——透過別人的眼睛看 看不見的人如何鑑賞藝術? 能使用的武器只有語言 「我們盲人也有欣賞羅丹的權利」 「全盲者也可以欣賞畫作吧?」 從個人到全國,逐漸向外拓展 社群共賞的趣味,就在於共享「意義」 屬於視覺、藉由視覺,又為了視覺而生的畫作 看得見或看不

見,都能體會到的臨場感 藝術鑑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資訊 「結果論」激發出了另類創意 我們都不習慣「一邊推理一邊看」 「聽到是陶杯的瞬間,就變成陶杯」 鑑賞,就是自己重新改造作品 透過語言,將別人的視角納為己有 原本的障礙,變成了如今的觸媒 看得見沒有比較優秀,看不見也不是特別厲害 〈第5章〉幽  默——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武器 應對「不自由」的生存之道 今天吃的義大利麵,會是肉醬還是白醬呢 迴轉壽司就像俄羅斯輪盤 我們的表達方式很有限,所以…‥ 「這裡也有路可以走喔!」 幽默的秘密,在於視點的移動 過度的善意,也會造成困擾   自嘲是為了解除「善意的屏障」 改變固有觀念的癥結點 「障礙」到底是

什麼? 謝辭   前言 你們那邊看不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伊藤亞紗   人類有八到九成的資訊都是由視覺得來。無論是將醬油倒入小碟子、確認鐘錶上的數字、筆直往前走或是追隨飄動的雲朵,都需要用到我們的雙眼。   但反過來看,也可以說我們太過依賴自己的雙眼,甚至以為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事實上,應該還有耳朵聽到的世界,以及雙手觸摸到的世界等等。即使物理上是相同的物質或者空間,「透過眼睛看到」與「用眼睛以外的方式接觸到」,也會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只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太過依賴雙眼,以致於錯過了「世界的另一個樣貌」。   看不見的人,也就是視覺障礙者,是感知「世界另一個樣貌

」的專家。譬如,他們可以從腳底的觸感得知榻榻米的織紋走向,由此察覺房間牆壁的位置;從回音的強弱反射,判斷窗簾是否拉開了;從外面傳來的車流人聲,推測出現今大約的時間。每個看不見的人能感知到的線索或資訊也許各有不同,但對他們來說,運用這些能力是非常自然且平常的。   本書的構成,是根據我這個明眼人(相對於失明者)訪談六名視障者及其關係者,和他們一起參與工作坊等活動,加上日常隨意的閒聊,所描繪出來的「世界的另一個樣貌」。對於這些只知道「看不見的世界」的人來說,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是「其他的樣貌」。所以我們常會說:「你們那邊看得見的世界是怎麼樣?」「這個嘛,我們這邊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彼此的世界。

  在了解世界的另一個樣貌的同時,也能得知身體擁有的另一個樣貌。例如,許多平時由眼睛進行的工作,都可以用眼睛以外的器官及部位去完成,像是手可以「閱讀」、耳朵能夠「掃視」……一旦明白看不見的人是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就會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平常只發揮了身體一小部分的可能性。   在與世界建立連結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是怎麼運作的?本書想要建構一項廣義的身體論,而且可能是前所未見的理論。畢竟一般的身體論都是以健全者的標準身體來開展探討,本書卻是要透過「看不見」的特殊身體進行新的思考。   不過,即使將焦點放在「看不見」的身體上,也不代表由此獲取的資訊就必然有專屬、特定的意義。所謂的障礙者,只是「

不使用健全者所用之物,而是使用健全者不用之物」的人而已。不過,藉由了解障礙者的身體,或許能超越以往的身體論,得到更為廣闊、更能發揮身體潛在可能性的觀點也說不定。   因此,這並不是一本討論視障者福祉問題的書,而只是純粹探究身體論,再從中認真察覺看得見的人與看不見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   話雖如此,「障礙」這個面向也不能完全就此忽視。如果不是從提供幫助或救援的角度出發,而是用好奇、感興趣的眼光去探究、理解,或許會使「障礙」這件事誕生出全新的社會價值。   此外,書中雖然全用「看不見的人」來概括表示,其實「看不見」這件事的背後,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例如,有沒有曾經看見的記憶

?是完全失明、還是隱約能看見一點?是視野狹窄、還是難以分辨顏色?……此外,同樣「看不見」,是比較常用聽覺、還是觸覺來輔助?抑或還有其他的方法?……每個看不見的人,「看」的方法都不一樣。   要小心的是,過度依附於個別案例、或是過度普遍化,都有可能錯失重要的論點。因此,要如何取得「個別」與「普遍」的折衷點,確實很不容易。本書會盡可能引用採訪中取得的具體說法,再以此為依據,彙整成一般性的理論。   接著,我們就來窺看一下「看不見的人」的世界吧!   【「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 看不見的人「看到」的空間,與看得見的人用眼睛掌握的空間,兩者到底有什麼不同?這在我與他們相處過程中的某一刻,

才突然變得明晰起來。 舉例來說,我曾經跟全盲者木下先生一起走在路上。那一天,我們準備在我所任教的東京工業大學大岡山學區的研究室進行訪談。 我和木下先生約在大岡山站的剪票口外碰頭,再穿過十字路口走進學校大門,然後朝著研究室所在的西9號館前進。途中,當我們經過一處約十五公尺長的和緩下坡道時,木下先生突然開口了。 「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我們現在正沿著山的傾斜面往下走,對吧?」 這句話讓我大感驚訝,因為木下先生將下坡道說成了「山的傾斜面」。雖然我每天都在這條路上往來走著,但對我來說,它就只是一處普通的「坡道」而已。 這處坡道對我來說,只是連結大岡山站這個「出發點」和西9號館這個「目的地」當中的一段路

程,一彎過去就會立刻被拋在腦後,無論在空間上或意義上,都只是從其他空間及道路中分化出來的「某個部分」。但木下先生所描述的形象,卻是從更為俯瞰的角度掌握到的整體空間。 確實,就如木下先生所說,大岡山南半部的地形就像一個倒蓋的碗,車站剪票口在「山頂」,西9號館則位在「山腳」處。我們正是從山頂朝著山腳,沿著山的傾斜面往下走。 但是,看得見的人基本上很難建構出這種俯瞰式的三次元地形圖像。當我們走在其中,會看到坡道的兩側林立著社團的招募看板,因為是在校園裡,也可能會不時遇見熟悉的面孔,再加上前方是吵雜的學校餐廳入口,這些眼睛捕捉到的各種資訊,會奪去看得見的人的注意力。還有些人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畫面,將周

遭的一切完全隔離在外。所有往來其中的行人,都沒有餘裕去想像自己正走在何種地形裡的哪個部分。 當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只是「行人」而已。我們只是讓被設定為「必經場所」且具備方向性的「道路」,像輸送帶一樣把我們運到目的地。相對於此,如同滑雪選手般在廣大平面上畫出立體地形的木下先生,他所感受到的世界要更加開放且寬廣。

建築類文化資產火災煙熱危及無障礙人士避難模擬研究

為了解決無障礙坡道標準圖的問題,作者吳浩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歷史建築舊嘉義市公所為例,此文化資產目前正走向開放再利用的階段,未來主要規劃為展覽空間及商場等用途,且各地方政府也逐漸重視文化資產產開放再利用的理念。本研究核心為開放再利用之後,面臨到消防避難疏散的問題,利用Pathfinder避難模擬軟體,探討傳統避難及分流避難方式的差異性,並假設出原始疏散、電梯疏散及室外逃生坡道疏散三種避難情境。透過上述三種情境,比較無障礙人士及一般群眾在避難疏散時的狀況,由模擬結果可得出,原始疏散情境的整體避難時間為440秒,無障礙人士避難時間為285秒。無障礙電梯疏散情境的整體避難時間為332秒,無障礙人士避難時間為328秒。而室外斜坡通道疏散情境的整體避難

則為320秒,而無障礙人士的避難時間為186秒,由數據分析可見,使用室外斜坡通道的避難方式為三者中最為理想,讓無障礙人士有更大的避難空間,進而達到降低整體避難疏散時間、提高疏散效率及避難人員之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