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本家歇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花本家歇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寫的 北與南(精裝典藏) 和春野宵子的 即使如此,貓還是要聞風的味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本家花園食尚館 - 台灣公司網也說明:本家 花園食尚館. 統編40709590 代表人張家榛臺南市南區府南里金華路1段484巷55號歇業 (稅籍狀態:停業以外之非營業中). 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統編), 40709590.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鸚鵡螺文化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王永慈所指導 張鈺欣的 探究新冠肺炎第一波疫情對經濟不利家庭之衝擊—以某協會經濟不利家庭之消費教育團體為例 (2020),提出花本家歇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vid-19、新冠肺炎、經濟不利家庭、家庭資源管理與運用、家庭決策、消費教育、消費教育團體方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 法律學研究所 林鈺雄所指導 朱敏信的 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源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 (2002),提出因為有 通訊監察、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監聽、比例原則、法官保留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本家歇業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蓮美食 源寶屋咖哩麵包&一元飯店水煎包早點~ 精選小吃則補充:花蓮美食┃花本家壽司(原賀川壽司店址)‧平價的高級享受! 花蓮住宿┃阿思瑪麗景大飯店(餐食篇) ... 〈摩利東山鴨頭〉甜而不膩! *美式餐廳~幹道肉餅(好吃推薦) 已歇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本家歇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北與南(精裝典藏)

為了解決花本家歇業的問題,作者伊莉莎白‧蓋斯凱爾 這樣論述:

「工人吃得飽,生活有保障,才能安心幹活。這才是老闆的福氣,只有笨蛋才會不懂這個道理。」   150年前,一個勞資嚴重對立的年代,作者創造了一個工廠老闆,說出一個遠遠超越那個年代的道理。150年後,很遺憾的,還是有很多老闆不懂這個道理。   直到2004年,英國人才猛然驚覺,除了200年來世人深深愛戀的珍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原來他們還有一本埋沒了150年的《北與南》……   一個和《傲慢與偏見》同樣偉大的愛情故事,埋沒了150年卻在2004年石破天驚成為英國電視史上的傳奇   史上最暢銷的BBC古典劇集,DVD銷量超越「傲慢與偏見」兩倍,狂熱蔓燒全球,影迷票選為「史上最動人的電視

劇」   2004年11月,古典劇集「北與南」在英國BBC首播。原先,這部戲並不被看好,沒有宣傳,而媒體也視若無睹。沒想到,播出幾個鐘頭後,BBC的網頁討論區突然湧進排山倒海的觀眾點閱查詢,導致電腦系統癱瘓,電視台迫於無奈只好關閉網站。這是BBC創立以來史無前例的事件。   於是,一部掀起狂熱流行的電視劇,無意間讓一部埋沒了150年的文學經典重現人世。   瑪格麗特在英國南部的田園小鎮出生長大,父親是基層牧師。她曾經在倫敦受過高等教育,能彈琴,會畫畫,文學素養深厚。高挑亮麗的她,原本可以躋身上流社會,成為名門公子競逐的天之驕子,然而,她個性獨立,有主見,有思考判斷力,對裝腔作勢的上流社會

向無好感,不屑成為豪門世家的花瓶寵物。她內心深深依戀的,是南部老家那翠綠的森林,還有住在森林裏那些純樸窮苦的工人和農夫。她從小就跟著父親照顧他們,幫他們帶孩子,照顧生病的老人。在她心目中,他們就像自己的家人。   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正直的父親無法忍受變質的教會,於是就辭去神職,帶著家人搬到北方的工業城米爾頓,以私人教學維生。當時,勞資對立情勢嚴峻,棉織工人醞釀罷工,流血衝突一觸即發。一向同情工人的瑪格麗特偶然結識了工會領袖的女兒,不久就和那一家人成為朋友,而同時,一位年輕的棉織工廠老闆桑頓成為她父親的學生,研習古典哲學。他是一位刻苦出身、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早年因父親驟逝,為了扛起家計而大學

中途輟學,如今事業有成,終於有機會重拾書本,尋回早年被迫中斷的求知熱忱。他有良知、對經營事業有獨到見解,不願像其他老闆一樣剝削工人,然而,他個性剛烈,面對工人的激烈罷工,卻又無論如何不願低頭……   一開始,同情工人的瑪格麗特對他懷有強烈敵意,但後來,當她漸漸明白他的為人之後,她內心開始陷入掙扎。一邊是親如家人的工會領袖,一邊是她欣賞的年輕老闆,她該如何面對……   1854年出版的《北與南》,總是被形容為「工業革命版的《傲慢與偏見》」。事實上,《北與南》確實和《傲慢與偏見》一樣,也是一個極其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但截然不同的是,《北與南》的愛情只是表面,作者真正的關懷,是呈現一個充滿階級矛

盾和勞資對立的鉅變的時代,並且尋找答案。   一百五十年後,我們在這本小說裡看到的,竟然是一種怵目驚心的「現代」。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在裡面看到了我們的時代,看到同樣的對立與衝突,看到和你我一樣在經濟困境中掙扎的人,最後,在寬容中看到了生命困境的救贖。  

探究新冠肺炎第一波疫情對經濟不利家庭之衝擊—以某協會經濟不利家庭之消費教育團體為例

為了解決花本家歇業的問題,作者張鈺欣 這樣論述:

2019年年底開始蔓延的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已在世界各地盛行,並造成公共衛生、醫療照護等層面的問題,各國為避免疫情蔓延而採取的封鎖、隔離措施,亦造成其他後續問題,如:經濟放緩與衰退、工時縮減、勞工就業問題等。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整體及醫療系統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同時也使得許多「家庭」不得不在極短的時間內,選擇與採取應對家庭問題的手段,在措手不及的情形之下,可能因此帶來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挑戰。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不利家庭的影響,以及經濟不利家庭為因應疫情所引發的家庭問題、危機之策略等,其中並採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對於某協會消費教育團體成員中的6名家庭主要照顧者

,以及4名12歲以上的兒少進行資料蒐集,經過分析後,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對經濟不利家庭而言,新冠肺炎是一種病毒所引起的大型流行疾病,但相對於病毒詳細資訊的取得或瞭解,受訪者更關注的是疫情發展對家庭經濟層面的影響,以及如何避免家庭成員染疫。二、疫情的發展對經濟不利家庭所帶來的,除了最為明顯的家庭經濟、就業與債務等問題外,對疫情發展遲遲沒有終點、對未知疾病的恐懼等也都造成他們心理上不安與焦慮的情緒。然而在社會層面中的親友關係,受訪者反而認為比疫情爆發前更為緊密。三、疫情期間,經濟不利家庭最常透過資源交換的方式,將某一項家庭資源轉換為另一項可以使用、因應家庭問題的資源。而其中,最容易描述與進行轉

換的是家庭財務(經濟)資源,然而,其他的家庭資源亦有其重要性。四、家庭決策中,親子互動與決策權力的分配,在決策制訂與協調的過程中至關重要,而隨著家中子女的發展與成長,孩子在家庭決策中的參與程度也會增加,特別是青少年子女、開始成為家庭資源提供者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經濟不利家庭進行決策時諮詢及採納意見等的對象。五、疫情期間,當家庭照顧者願意公開家庭實際狀況與相關資訊給家庭成員,以及更為通透的溝通渠道時,對於家庭成員發展出共同應對家庭問題的措施將有所助益。六、消費教育團體方案能提供追查家庭及個人消費流向及管控支出的技巧,也成為某些受訪者因應疫情所引起的家庭問題時的一項資源,其中兒少參與者更容易將所習得

的消費管理知識、技能等延伸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則大多認同該團體方案提供的是如:「親子關係變佳」、「手足關係變好」、「更重視家中兒少的意見與觀點」,以及「為學校的數學課程內容找到實踐的機會」等附加的效果。此外,本文文末則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並針對未來的研究、新冠肺炎相關政策,以及實務層面提供建議,茲說明如下:一、對實務工作層面的建議:(一)親友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在疫情期間對經濟不利家庭成員而言是一項重要的支持與資源。(二)疫情期間,穩定且長期的社工服務介入對經濟不利家庭而言有其重要性。(三)家庭財務教育可能可以增加經濟不利家庭,在疫情期間因應家庭財務問題的能力。(四)家庭資源管理能力的

提升,將能協助經濟不利家庭在疫情期間更好地確認與運用資源,以應對其後續的家庭問題。二、對新冠肺炎相關政策的建議:(一)紓困補助措施的資訊不夠明確。(二)三倍振興券對經濟不利家庭的意義「紓困大於振興」,且數位落差也造成處於數位弱勢的經濟不利家庭成員獲取其他振興券(如:藝FUN券等)時遭到排擠。(三)近貧家庭在疫情期間的困境更需要被關注。(四)短期性質的紓困急難救助措施對經濟不利家庭的幫助十分有限。(五)經濟不利家庭難以負擔漲價後的防疫物資。(六)當延後開學消息發佈後,臨時托育服務支持不足,並造成照顧者們的困擾。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增加更多不同背景的研究對象。(二)建議未來有縱貫性及長期性

的相關研究投入。

即使如此,貓還是要聞風的味道

為了解決花本家歇業的問題,作者春野宵子 這樣論述:

養著貓、愛著貓,所以讓貓選擇自己的路! 貓就是貓,野性與感性兼具的他們,血液裡流淌著對風的渴望。     ★入圍寶島社「貓書100選」,貓咪圖文書的巔峰之作,亞馬遜讀者4.7星感動淚推!   ★打中每個人的情感深處,一本屬於貓與人的家庭相簿     八年前撿到的一隻小白貓,開啟了吉本家「野戰醫院」的另一章。   貓群們陪伴著全家人,全家人陪伴著貓群們,   彼此依靠、一起奮戰,完成了這本笑中帶淚的貓迷記事。     作者春野宵子是位擅長觀察的漫畫家,父親吉本隆明是日本知名詩人,妹妹則是文學作家吉本芭娜娜,他們不僅是知名的文學世家,也是有名的愛貓家族。     在父母去世前的8年間,共有10幾隻

家貓、浪貓在吉本家自由出入著。他們都因曾在街頭流浪而滿身瘡痍,但每一隻都如此獨一無二,閃耀著屬於貓的驕傲與光輝。這些與吉本家共生的貓咪們活得如此自由,在泥土間打滾,在圍牆上走跳,嗅聞著風的氣味,過著真正屬於貓的生活。     這是一本有歡笑、有淚水的貓咪圖文書。貓咪的病痛交織著家人的離去,人與貓相互依靠,共同為生命奮戰,一起寫下感動所有貓奴的真實紀錄。     貓咪的生命、雙親日漸衰老的生命,就像編繩子一樣錯綜複雜,與我息息相關……   ◆各界推薦   流浪動物花園協會│歌手 路嘉欣│動物溝通師 Leslie│貓咪攝影家 吳毅平│漫畫家 妙卡卡│貓作家 心岱│作家 彭樹君│作家 楊索│作家

Phyllis│《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奴才 志銘與狸貓   各界愛貓人士感動推薦!     最真摯的情感,始於無私的付出,希望天下喵喵都能幸福。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奴才 志銘與狸貓     一部人貓生活的精采「自拍」,真實反應愛貓家庭的悲歡、笑與淚。──貓作家 心岱     我愛貓咪,貓咪卻不一定愛我,沒關係啊,看他們活得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動物溝通師 Leslie     作者是一位真正為貓付出、為貓著想、也為人著想的模範「貓阿桑」,書中的經驗值得學習與分享。──貓奴N 作者簡介 春野宵子 Haruno Yoiko     195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漫畫家、插畫家、散文作家。父

親是日本知名思想家、詩人吉本隆明,妹妹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家吉本芭娜娜,春野宵子為其筆名。曾與父親合著美食散文《開店歇業》與數本漫畫。   春野宵子與年邁的父母同住,經歷長年居家照護,父親在2012年3月過世,母親也在同年稍後辭世。吉本家不僅是知名文學世家,還是有名的愛貓家庭,家中總有貓咪進出。春野宵子發揮漫畫家本領,以生動的線條和活潑的文字捕捉出貓咪的靈魂,集結而成的貓咪圖文書《即使如此,貓還是要聞風的味道》,感動無數人心,被譽為貓咪圖文書中的巔峰之作。目前跟家中三隻貓和其他浪貓一同生活。   譯者簡介 葉韋利 Lica Yeh     1974年生。專職主婦譯者。   FB專頁「譯

者葉韋利工作筆記」:www.facebook.com/licaworks 前言/吉本家的貓咪相關圖/1白貓的詛咒/2更上一層樓的考驗/3野戰醫院/4獸醫的力量/5即使如此,貓咪還是會外出/6漏尿/7自私的人類/8貓咪聚會/9用藥知識/10意料之外!/11明日事明日議/12超怪貓/13我家小孩絕不會這樣/14大悲劇/15最後的女王/16非愛不可/17意料之外的房客/18替身/19作家的灑脫/20貓耳朵/21黑小子/22倒楣女王/23不可怕的屍體/24是德蕾莎修女?還是光源氏?/25跟風水無緣/26向貓咪看齊!/27旅程途中/28回歸黑暗/29凋謝/30三不管地帶/31一幕結束

/32白色莊家 /33命定的貓咪/34我在幹嘛?/35光源氏與魔女/36突然變成大家庭?/37 巨人的愛貓/38最強悍的媽媽/39為期一百五十天的戰爭/40一百萬隻托波/41鬥志/42帶走了/43用貓填滿心中的空虛/44俄羅斯正教教堂的貓/45才不讓妳得憂鬱症咧!/46 Home, sweet home./47大明星架勢/48沒原則/49從癌症看一隻貓/50最初的貓/吉本家相簿/後記 前言     八年前,一輪皎潔明月高掛天空的夏日深夜,我在隔壁的墓園裡撿到一隻全身雪白的小貓,這就是一切的開端。    小貓患有「馬尾症候群」,尾巴根部的脊髓神經受損,看起來不是先天性的,猜想是遇上意外所致

,平時幾乎不影響運動,但沒辦法控制大小便,稍微動幾下,竟然就失禁了!    當時父親說:「哎呀呀……我自己也會漏尿,實在說不出口要把她扔掉。」不過,一向愛乾淨的母親卻不斷祭出老招:「你想幹嘛?難道要養嗎?我知道貓是無辜的,但我受不了那味道呀!如果堅持要養,我就離家出走!」我們家的媽媽是所謂的「控制狂」,此招一出,別說是我,連老爸也不得不投降。我的人生當中,有好幾次面臨重要抉擇時,都跪倒在這番威脅之下,幸好這次彷彿有股神祕的力量推了我一把,「不用!媽不需要離家出走,我帶著這隻貓搬出去!」這句話就這樣衝口而出。    真切、強而有力的話語,讓媽媽也心不甘情不願答應了。這個瞬間,我的心中出現了某

種變化。    我們給小貓取了「蛋白」這個名字,從此展開了艱辛困苦、從失敗中學教訓的每一天。剛好那陣子來採訪爸爸的《貓咪好日子》這本雜誌的編輯稻田小姐提出邀稿:「下一期要不要寫寫看蛋白的故事?」當時好像又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我,脫口而出自不量力的話:「光寫一回辦不到,連載的話應該可以。」稻田小姐立刻取得編輯部的同意,就這樣,我在《貓咪好日子》上展開了長達八年的連載。    這真的是「動盪」的八年。不只蛋白,還包括照護家中兩老,加上自己也生病了,此外也跟那些不同於一般野貓的「都市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不禁思考,真正的「照護」究竟是什麼?    更進一步說,生命又是什麼?所謂生存──貓咪的生命

、雙親日漸衰老的生命,就像編繩子一樣錯綜複雜,與我息息相關。    二○一二年三月及十月,父親跟母親相繼離世。至於蛋白──在步入中年之後「傲嬌」依舊,還是渾身散發出女明星氣質的女王大人。    這本書,同時也是吉本家最後八年的點滴紀錄。 即使如此, 貓咪還是會外出 跟貓咪親密往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我,至今仍有兩件事是怎麼也學不會的,那就是限制貓咪的飲食,以及限制貓咪的行動。我知道這兩件事有時是必要的,但我大多半途而廢。連驗血前必須絕食半天我都很難辦到了,更別說那種只能餵食處方飼料的狀況。此外,動完結紮手術的街貓得先關在籠子裡靜養,但只要貓咪在裡頭顯得不安分,我就會立刻屈服,等傷口一好就

放他自由。本身喜歡出門趴趴走的我,可能擅自移情到貓咪身上,覺得:「不能大快朵頤、失去自由,那活著真沒意思!」當然,貓咪還是養在室內比較理想,這對出生後家中就等於全世界的貓咪來說,應該不以為苦吧。尤其是都市裡的貓咪,浪居街頭有太多風險。貓咪的族群密度很高,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傳染病,不僅如此,我也知道一年之內就有好幾隻熟面孔死於車禍。事實上,我們家的小公主不到一歲就遇上兩次車禍,蛋白身體上的障礙也可能是出自車禍(也許並不是如我猜測般被前飼主踩傷)。十幾年前,我非常疼愛的九歲三花貓也是因為車禍死亡,讓我難過到痛不欲生。 即使如此,我還是無法阻止貓咪外出。有隻叫「牛舌」的黑貓,明明是母貓卻掌握很大的地盤

,有時一出門就是一、兩天,她這輩子就遇過兩次車禍(雖然是輕傷),常讓我很擔心。當時牛舌已經罹患肝癌兩年半了,直到死前一星期(最後是腎功能衰竭),她仍跑出去巡視自己的地盤、抓小鳥、聞風的氣味,在泥土地上翻滾,最後在兩年前櫻花散落的時節死去,雖然只有短短七年的貓生,但她讓我了解什麼叫做活得盡興。在外面的世界,牛舌的確享受到不只一倍的貓生。每當貓咪外出,我必定會問自己:「萬一發生不測,我真的不後悔嗎?」「……不會。」我勢必會傷心得死去活來,但絕不後悔。唯有這一點,我做好了心理準備,今天也目送著貓咪出門。我不喜歡限制飲食,在家也是以任食的方式讓貓咪隨時盡興地吃。我認為馬上收掉吃剩的飼料是件殘忍的事,因

為貓科動物習慣吃剩之後,過一會兒再繼續吃。但這樣沒完沒了地吃下去,不會變成大胖貓嗎?⋯⋯不,沒這回事。曾經在外流浪的貓咪,一開始會因為(精神上的)飢餓感而吃個不停,不過等他了解「隨時都有得吃」後就會感到放心,漸漸回復穩定的食慾。

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源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

為了解決花本家歇業的問題,作者朱敏信 這樣論述:

1.本文以兩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可能會怎樣?」貫穿全文。 2.藉由提出「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本文得出了以下的成果。 我們的頭一個問題是:現行的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為什麼就正好在民國七十九年間展開它漫長的立法過程呢?而在對於當時社會環境及歷史進行檢視之後,我們認為,並不是偵辦刑案的需要,催生了這部法律,事實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真正的助產士,是台灣政治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國民黨在民國七十九年的「二月政爭」。 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麼原因形塑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最初的面貌呢?有趣的是,在監聽行之有年,人民早已深

受其苦的台灣,答案卻有點出乎意料:是外國立法例的參考及翻譯形塑了整部立法草案的最初面貌,至於我國長久以來,或明或暗的實際運作及需要,對於立法草案最初面貌的形成,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 另一個令人感到奇怪的問題是,同樣是針對監聽的立法草案,司法院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中,有關監聽的部分,研議了近四年才宣告完成。然而,法務部的「通訊監察法」草案,卻僅僅花了年餘的時間,就研擬完成,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解釋是:由曾在「二月政爭」期間飽受監聽之苦的郝柏村先生擔任閣揆,對於監聽立法的推動,當然是益形積極。此外,另一個必須加速立法的壓力,則來自於當時民眾希望郝柏村院長的「治安內閣」,

能夠儘速改善當時台灣日趨惡化的治安狀況,以及利用監聽等新型偵查犯罪手段,來處理日趨多樣化犯罪類型的期待。 接下來,我們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按照時間順序,逐次地回顧了立法院各次審查會中的重要議題,例如究竟有多少政府單位具有監聽能力、警調雙方爭奪監聽作業權的爭議、「緊急執行」的翻案等等,希望藉此瞭解,立法過程中各種曾發生過影響,並形塑這部法律最終面貌的實際因素。此外,我們也回顧了當時實際發揮規範監聽工作功能的「檢察機關實施通訊監察應行注意要點」,看看現實環境是如何決定它的面貌,它是如何影響執

法人員以及被監聽者的行為,而這些人又是如何應付這部要點所帶來的影響,甚至如何反過來改變這部要點,而他們之間的交互影響,又是如何影響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最終面貌。 而為了解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為何能在民國八十八年間順利立法通過,我們談到了民眾希望以刑罰遏止私人竊聽的需要,以及由於電信市場開放,使得執法者急需民營業者配合監聽作業的困境,而這兩者的結合,成為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立法通過的臨門一腳。 在面對著由「檢察機關實施通訊監察應行注意要點」以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所塑造出來的制度環境時,所有受到影響的人們,都會逐漸地去適應這個制度,而電信市場的開

放、電信新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刻意的迴避,更是讓監聽法制與犯罪者之間的鬥爭,成了不折不扣的愛麗絲世界! 接下來,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重重的法定要件無法有效約束警調人員?我們的看法是,首先,由於監聽的決策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資訊傳遞的過程,而由於資訊傳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所減損,因此,傳遞到檢察官手中的資訊,絕對會比警調手中的資訊要少,也因此,檢方無可避免地會處於資訊的劣勢,因此也無法藉由法定要件來有效約束警調的行為。其次,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加上欠缺其他的資訊管道,使得檢察官無從驗證警調提供信息的真偽,只能任憑環境的具體因素迫使其傾向核發通訊監察書,也因此,使得

法定要件約束警調行為的功能近乎完全喪失。 此外,我們也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檢察官傾向核發通訊監察書?這首先是因為,法定要件過於模糊,因而喪失了約束檢察官決策的功能。其次,由於刻意設計的中立環境,雖然排除了部分可能影響檢察官決策的因素,但也同時讓具體環境中的其他因素,開始趁隙而入並影響決策,而這皆使得檢察官的決策系統性地傾向核發通訊監察書。 最後,為了解釋為什麼因監聽而破案的比例會如此的低,我們更提出了監聽的決策是長期的預測,本質上就極易出錯這個看法。 3.透過另一個問題:「可能會怎樣?」我們推論出各種修法選擇所可能引

發的效應。 我們首先談到了所謂的「令狀原則」,也就是將法官納入決策程序的修法建議。我們認為,由於資訊不對稱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將法官納入決策程序,並不會帶來太大的改變。至於原本對於法官中立的期待,也因為具體環境中的種種現實因素,使得法官會如同檢察官一般傾向於核發通訊監察書。此外,中立的制度設計,切斷了決策結果與法官的關係,也因此削弱了法官追求正確決策的誘因。其次,在我國法官普遍不受人民信任的狀態下,將法官納入本已備受質疑的監聽決策程序,將使得原本就已相當脆弱的法官威信,受到更進一步地遭到斲傷。再者,將法官納入決策程序,代表著參與決策人數的增加,而這將導致所有的參與

人都會降低投入的心力,以及事後追究責任的困難。最後,將法官納入決策過程的令一個可能效應是,由於決策障礙的提高,將可能導致監聽聲請件數隨之減少。 另一個常見的修法建議是所謂的「國會監督」,不過,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國會監督的功能將十分有限。不過,一旦我們將國會監督機制引入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當中,真正的正面效應,或許並不是所謂的監督審查功能,而是使得媒體、國會及大眾,對於監聽制度,能夠形成制度性的持續關注。 要求監聽聲請者必須在執行監聽後,將所有監聽內容寫成譯文,這同樣也是一個可能的修法選擇。一旦採取了這個修法選擇,不但可以藉由痛苦的譯寫工作

,使得潛在的聲請者能在聲請前,更審慎地評估監聽的利弊得失;更可以使得警調等監聽聲請者有足夠的動力,時時去關心先前的預測與實際監聽結果的差距,一旦從監聽所得的內容發現已無監聽的必要時,警調也才有動力去自行停止監聽,以避免往後多餘的譯寫工作,而這也同時避免了往後無謂的隱私權侵害。此外,藉由這個修法選擇,提高了監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因此可以讓監聽決策者能夠篩選出那些可以從監聽獲得龐大利益的聲請者。 不過,這個修法選擇也可能會帶來許多副作用,例如,許多通不過這道篩選機制的監聽,將會進入我們更難控制的其他管道。此外,由於譯寫所有監聽內容的工作相當費時費力,在第一線執法人員時

間有限的狀況下,就可能會形成譯寫工作的分工。而為了要減少譯寫工作的份量,警調甚至還可能會直接洗去或隱藏部分錄音內容。 將監聽機房統一遷移至地檢署,是另一個曾出現的修法建議,不過,本文認為,如果將監聽設備移至地檢署,只會讓懷疑的眼睛,由警調轉移至檢方的身上,這會使得檢方的威信受到大幅的影響。而另一個可能的效應是,原本存在於警調之間的互相監督機制,將會受到徹底的破壞。 至於製作詳實監聽記錄的修法建議,則也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使得其功能大打折扣。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我國應修法,使電信業者或公正第三人於司法警察機關執

行監聽時在場。不過一旦將這個建議放在現實的環境中檢視,這個建議不切實際的缺點也就暴露無遺。 最後,我們認為,電信公司可以充當政府機關之外,另一個獨立的外部資訊來源。而其所提供的通聯記錄,將會有助於驗證以往我們無從辨認真偽的官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