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被壽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蠶絲被壽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 和童彩的 十萬個為什麼:解謎!動物奇妙行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關於蠶絲的小秘密|傢居誌 - 好傢在有限公司也說明:蠶絲被 :簡單的說就是蠶絲作為填充物做成的被子。 ... 4、蠶絲被每次曬好之後記得用手輕輕拍打,可以保持其蓬鬆感和保暖度,還可以延長蠶絲被的使用壽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和人類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郭炳伸所指導 陳美秀的 寢具產業內外兼具的永續經營策略-以皇室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9),提出蠶絲被壽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羽絨被、機能性寢具、永續經營策略、海藻紗、氧化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 張豐吉所指導 夏滄琪的 紙質文物著生褐斑之探討與移除 (1999),提出因為有 褐斑現象、紙張生物劣化、維護、真菌類、莫納反應、紙張漂洗的重點而找出了 蠶絲被壽命的解答。

最後網站厚度不一代表「該換棉被了」 5症狀輕鬆「檢測冬被」更好睡則補充:其實不同材質的冬被,也會有不同的使用壽命,且經年累月的使用下,可能 ... 購入新的棉被,冬被依材質分為羊毛被、羽絨被、蠶絲被、抗菌防螨被等,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蠶絲被壽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

為了解決蠶絲被壽命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

。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編者簡介   小濱正子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公財)東洋文庫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性別史。著有《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一人っ子政策と中国社会》。   下倉涉     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漢代至唐代的政治、社會史。著有〈東漢建初四年「序寧簡」考釋〉、

〈一位女性的告發:岳麓書院藏秦簡「識劫冤案」所見「奴隷」及「舍人」、「里單」〉等論文。   佐佐木愛     島根大學法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前近代社會、思想史。著有〈宋代道学家的宗法論〉、〈「父子同氣」概念の成立時期について〉等論文。   高嶋航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東亞身體史。著有《帝国日本とスポーツ》、《国家とスポーツ:岡部平太と満洲の夢》。   江上幸子     菲莉斯(Ferris)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性別史。合著著作有《中国のメディア・表象とジェンダ─》、《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論集》。 它山之石,可

以為錯──代導論 李貞德 緒論 中國歷史中的性別秩序 小濱正子著/姚毅譯 一、性別史與性別主流化 二、從中國女性史到中國性別史 三、中國性別史共同研究小組和中國性別史的若干論點 四、有待研究的課題 五、本書的構成 第一編 歷時視角 第I期 先秦∼隋唐 古典中國──父系社會的形成 序論 下倉涉著/鄭威譯 第一章 考古學所見先秦時代的性別結構 內田純子著/施厚羽譯 前言 一、墓葬資料的運用 二、隨葬工具所見的性別差異──新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起源 三、初期王朝時代(商代)的文字資料與女性 四、考古學所見的商王及其妻──王陵區大墓與婦好墓的比較 五、殷墟族墓地的男、女性墓之分析 六、從西周到春秋、

戰國時期的變化 七、青銅器與裝身具所見女性的角色──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之間的變化 八、女性的壽命、生命歷程與身分 九、男耕女織與蠶絲生產 十、先秦時代性別結構的變化過程 第二章 父系化社會 下倉涉著/鄭威譯 前言 一、異父兄弟姐妹與舅甥關係 二、「公主」的歷史 結語 第三章 中國的文學與女性 佐竹保子著/邵迎建譯 前言 一、先秦 二、漢代 三、魏晉南北朝 四、唐代 五、宋代的李清照 結語 第四章 唐代的家族 翁育瑄著 前言 一、臺灣學界的研究 二、日本學界的研究 結語 專欄一 史料介紹:敦煌文書中的休妻與女兒的財產繼承 荒川正晴著/白玉冬譯 專欄二 武則天的登場與其後 金子修一著 第

II期 宋∼明清 傳統中國──性別規範的強化 序論 佐佐木愛著/張文昌譯 第五章 唐宋時代的職業與性別 大澤正昭著/張文昌譯 前言 一、唐宋時代的史料──界限與可能性 二、女性所從事的職業 結語 第六章 傳統家族原理與朱子學 佐佐木愛著/張文昌譯 前言 一、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 二、「傳統家族原理」與朱子學 結語 第七章 婚姻與「貞節」的結構和變化 五味知子著/梁雯譯 前言 一、貞操觀念和旌表的變遷 二、對越軌的懲罰──關於性犯罪規定的變遷 三、女性的嫁妝財產 結語 第八章 身分感覺與性別 岸本美緒著 前言──何謂「身分感覺」? 一、傳統中國的「身分」 二、「士」、「庶」和性別 三

、「良」、「賤」和性別 結語──比較史的視點 專欄三 宮廷女官與性別 小川快之著/張文昌譯 第III期 近現代中國──變化的性別秩序 序論 高嶋航著/瞿艷丹譯 第九章 民族主義與性別 坂元弘子(坂元ひろ子)著/王天馳譯 前言──近代的民族主義 一、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研究 二、「國民的身體」與性別—纏足/放足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抗日戰爭時期 第十章 近代中國的男性氣質 高嶋航著/瞿艷丹譯 前言──何謂男性氣質? 一、何謂男性史? 二、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地主義 三、傳統的男性氣質──文之霸權 四、甲午戰爭的衝擊──武之抬頭 五、共和國的誕生與五四運動──文武之相剋與文之式微 六、中國

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武的時代 結語 第十一章 近代中國的廢婚論與女性對「小家庭」之異議 江上幸子著 前言 一、近代家庭制度的提倡以及女性的異議 二、提出廢婚論 第十二章 近現代女性勞動 顧琳(Linda Grove)著/柳雨春譯 前言 一、變化的第一階段──婦女開始外出工作 二、職業女性的出現 三、第一代工廠女工 四、另一個女性勞動的場所──娛樂業 五、毛澤東時代的女性工作 六、經濟改革以降女性勞動與今後的問題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性別秩序的變遷 小濱正子著/姚毅譯 前言 一、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家族法/政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別結構變革與婚姻法貫徹運動 三、社會變革與性別

結構的變遷 四、文化大革命與性別秩序 五、計劃生育與國家、家族、個人 結語 第十四章 改革開放時期性別秩序的重組:著眼於婦聯組織網 大橋史惠著/李亞姣譯 前言 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及其變化 二、婦聯的組織體制與管理 三、當今的性別秩序和婦女運動的變化 結語 專欄四 介紹兩本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專著 須藤瑞代著 第二編 個別課題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的戶籍與家庭 鷲尾祐子著/莊卓燐譯 前言 一、作為資源的「人」 二、「戶」和戶籍 三、戶籍的內外之別 結語 第十六章 圍繞「才女」的評論 板橋曉子著/板橋曉子、蔡燕梅譯 前言 一、漢代及漢代以前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唐 四、宋元 五、明清 結語

第十七章 中國的醫療、身體和性別 姚毅著 前言 一、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身體觀和性別 二、「科學化」的身體與近代醫學、性別 三、男性醫師對分娩的介入和挫折 結語 第十八章 中國的女性主義與女性/性別研究的展開 秋山洋子著/姚毅譯 一、中國婦女學/女性學的誕生 二、1980年代中國婦女學的特色──「女性意識」和「本土化」 三、從東西方女性主義的相遇到第四屆聯合國世界婦女 四、北京+10──以全國婦聯為中心的婦女學/女性學研究網絡的構築大會 五、國際支援的開發計畫和女性/性別研究學科建設活動 六、IT時代的女性主義──「微笑的女性主義」與街頭抗議表演 專欄五 性少數者 遠山日出也著/郭立夫譯 專

欄六 戲劇與性別 中山文著/岩田彌生譯 中文版後記 小濱正子 中國性別史略年表 中國性別史相關重要文獻一覽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索引 代導論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前(2018)年春節假期後,大年初七上班日,隔壁研究室的內田博士送來一本小濱正子教授主編的論文集,兩週前才由京都大學出版,熱騰騰的新書:《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中国ジェンダー史研究入門》)。翻開目錄,第一章正是內田博士利用考古材料分析先秦性別結構的大作!「啊!原來有妳的文章?恭喜恭喜!」想起本世紀初內田博士入所演講時,也曾提及對性別考古學的興趣,當時她剛剛在一

本中國女性史入門的集子中寫了兩個小篇,雖然精彩,但實在太短,令人意猶未盡。演講結束後,我趨前致意,並探詢未來整體申論的可行性。一晃眼,十多年過去,內田博士在發表眾多享譽國際的青銅器考古學論著後,終償宿願。     其實,不論在日本或在臺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皆已近半世紀,並都經歷了從婦女到性別的轉變。唯因最初皆以關注近代革命和女權運動為契機,故早期成果大多環繞19、20世紀之交作論,分析傳統時期的著述不多,更遑論考古學角度的研究。臺灣方面,李又寧和張玉法兩位教授在1975年出版《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兩冊,吸引年輕學子相繼投入探索的行列;日本方面,則以小野和子1978年出版的《中國女性史—從太平

天國到現在》(《中国女性史──太平天国から現在まで》)開啟新聲,都是值得紀念的事。與之相較,考察前近代議題的作品寥寥無幾,陳東原1920年代在上海發表的《中國婦女生活史》,幾乎是彼時唯一的教本。人們對傳統中國女性雖然也感興趣,唯多以獵奇廣異之筆描述女主名媛,或仍賡續五四遺風批判貞寡節烈。學報期刊上,比較常見女性文學史的論著,或分析詩經樂府中的女性形象,或評介唐宋女性詩詞作家,洋洋灑灑,不絕如縷。至於其他女性史課題,更為嚴謹的學術研究則仍待開發。     比較特別的是,日本學界因戰後對中國傳統家族型態及其繼承體制的法律史辯論,自1980年代末即有學者鑽研宋代家產分割中的女子承分等問題。而臺灣史家

亦在稍早因大規模中國史出版計畫的機緣,從婚姻等禮法制度論述傳統女性的處境和地位。不過大體而言,介紹前近代女性多難脫離「家」(家庭史或家族史)的範疇,在史料運用上也以傳世文獻為主,罕見探索出土文物者。     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隨著女性主義的衝擊、各種後學(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加上了性別理論的啟發,學者觀察傳統社會有了新的視角,蒐羅史料的種類也更寬廣了。臺灣方面,1987年解嚴前後,各類政運、社運和婦運風起雲湧,各大學則相繼成立以婦女、兩性和性別為名的研究單位。臺大婦女研究室在1985年創刊《婦女研究通訊》,1990年發行《婦女與兩性學刊》,女性主義學者則在1993

年成立女學會,致力於校園中的性別研究。各部門名稱和刊物標題的演變,其中折衝、離合所反映的思維與意義,我曾在另文談及,此處不贅。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學者雖亦參與上述社團,卻不常針對社運作論;婦研刊物上的文章大多處理當代議題,史學論著僅偶一得見。而大專院校蓬勃開設的性別課程中,歷史領域的占比並不穩定。     即便如此,性別主流化的大環境和性別理論對研究者的影響,仍可在歷史學界窺得。1993年臺灣第一份女性史期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由中央層級的研究機構發行,中國女性史的文章,也持續在各歷史教研單位的學報上刊出。此外,每年歷史系所碩博士論文涉及婦女性別課題者,則大多維持在全臺歷史學位論文的十分之一,

其中亦不乏運用簡牘碑刻或考古遺存分析傳統中國社會者。換言之,在歷史教研仍以中國史為主流大宗的戰後一甲子,以彌縫補缺為初衷論旨(也可能是策略性修辭)的中國女性史,儘管歧路顛簸,仍能匍匐前進,在臺灣的學院體制內搶占一席之地,反而較少與民間社團互動的軌跡?     相形之下,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幾乎可說是從邊緣出發,透過學院內外活力充沛的串聯與結盟,不斷向中心推進的過程。和李又寧、張玉法兩位先進蒐集引介史料的旨趣不同,小野和子的專著在遠觀中國文革、回應日本婦運的脈絡中出版,自始即帶著女權運動的激越之情。1977年夏天,柳田節子(1921-2006)和三位當時尚無教研職位的「在野研究者」,在參加了全日

本婦女問題大會後,為了彼此砥礪、互相支援,共同發起了「中國女性史研究會」。最初每月一回在柳田的研究室舉行讀書會,所研討者,正是從臺灣輸入的兩部著作:陳東原的《中國婦女生活史》和李張二位編纂的《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至1989年會員人數亦不過三十,即創刊《中國女性史研究》。每年一期,除收錄論文和書評外,也常見特輯(專號)、史料介紹和學界動態報導。雖然近現代課題仍占絕大多數,但也不乏考察明清女性史的文章。     日本讀書會、研究會和學會的傳統,可謂淵深流廣。研究興趣相近者,共組社團、研讀分享、辦會發表,甚至合作出版,經驗皆頗豐富。此雖眾所周知的現象,但女性在學界宛如鳳毛麟角,眾多非常勤講師、在

野研究者,孜孜不倦,數十年而熱情不減,讀書、交流、撰作不輟,聞之者莫不由衷敬佩。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的老將新秀齊聚一堂,專兼任學者和研究生共同研討,並不時以研究會之名編纂出版專書或譯著,對年輕人摸索學術之路、鑽研女性史課題並練習發表,皆具切磋鼓舞之效。從柳田去世時海內外的追悼文字觀之,日本學院內外的女學者們長期互助合作、彼此支援,不但風格獨特而引人注目,更展現了女性史認識自我、奮發砥礪的一面。     其實,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會還不只一個,2000年時關西地區女性研究者將之前成立的讀書會也命名為「中國女性史研究會」,後為避免混淆,改稱「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內田博士最初兩篇性別

考古學的短文,便是在此研究會主編的論文集發表。中國女性史在日本學界屬外國史之次領域,同一時間在不同地區竟有兩個積極活動的共同研究會,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而此,亦應與日本女性史研究興起有關。     日本戰後復甦,以性別分工為基礎支持經濟成長,女性的家內角色吃重,在保護生命與生活為目標的大眾運動中,逐漸出現地域女性史同好團體。197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興盛,聯合國將1975年訂為國際婦女年,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日本亦相應展開各項活動,並以政策支持各地編纂女性史,地域女性史的出版品激增,以口述訪問為主,記錄在地女性生命經歷。最初或由地方政府主導,未必和女性主義或婦權理論相涉,但後來民間社團益

見活躍,1990年代則漸多與性別平等運動對話,關注課題也更加寬廣並具批判性。     國際婦女年之後,專攻日本中世史的女學者脇田晴子,獲得政府科學研究補助金的支持,跨界探討女性文化。自1977年開始的三年計畫,由京都出發,在全國形成數個研究圈,糾結同好,研討出版。計畫結束後,關西圈的學者雖然經費申請不利,仍於1986年以「女性史總合研究會」之名重啟活動,並自始即與中國史學者互動頻繁,如在例會中邀請小野和子發表。而自1991年發行會刊《女性史學》後,亦不時報導或收錄中國女性史研究訊息。事實上,繼脇田出任研究會代表的筧久美子,即為中國文學史的專家,而脇田晴子、筧久美子與小野和子等人年紀相仿,同為京

都大學出身,持續推動女性史研究,貢獻良多。     至於關東圈的學者,則在1980年計畫甫結束時便成立了「總合女性史研究會」(後於2013年改名為「總合女性史學會」),以全面提升、發展並普及女性史研究為宗旨,歡迎任何行業(亦即不限歷史教研人員)有志一同者加入。會報於1984年創刊,後定名為《總合女性史研究》,陸續收錄專題論文、研究筆記和書評等,學術性質漸見強化。之後各期兼顧在地與國際視野,不僅增幅介紹地域女性史的研究成果,也持續報導東亞與世界各地女性史的研究動向。     至此,女性史學者益發將日本經驗納入比較的視野中考察,而中國作為無法忽視的鄰邦,其存在感和影響力更促使性別研究者對話交流,以

探究竟。「總合女性史研究會」於1996年與「中國女性史研究會」聯合舉辦「亞細亞女性史國際研討會」(アジア女性史国際シンポジウム),邀集亞洲各國三十多位學者,分五大主題,就日中韓泰越菲印緬乃至馬來半島之女性歷史發表論文,並另闢專場,由美國漢學家分享明清家庭中的女性經驗。該會籌備既久,眾所矚目,聽者逾千,盛況空前。次年論文集結出版,並立專章介紹中國女性史研究現況,課題早已不限近代,亦包括多篇宋元明清女性史的文章。2013年,兩會再度合作,並獲「性別史學會」(ジェンダー史学会)贊助,舉辦國際會議「從女性史、性別史看東亞歷史」(女性史.ジェンダー史からみる東アジアの歴史像)。發表的內容,在空間上不限日

本而包括中韓,在時間上不限宋元以降也涵蓋5-9世紀,至於論題,則除了運用出土文獻考察三地的女主傳統和婚姻家庭外,亦透過影音資料分析女性在東亞移動與勞動的情形。翌年,「總合女性史學會」大會以同題續開討論,嘗試從性別角度認識東亞的歷史世界,並同時展望女性史研究的未來。     毫無疑問的,「性別」(gender, ジェンダー)作為歷史分析的有用工具,已逐漸改變過去單純視婦女為研究對象的取徑。學者益發了解:男女的生物性差常被賦予各種社會意義,透過語言文字的建構力量形成一套知識體系,不僅被用來規範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也被拿來合理化無關男女的文化現象。「性別」既是傳統社會歸類人群的一種方式,也就成為歷史

學者考察異時空權力布局及其意涵的重要角度。這方面,日本和臺灣並無二致,但日本獨特的共同研究風氣,跨越學院體制,更顯活躍積極。     「中國女性史研究會」1999年出版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除修正過去認為前近代社會皆「男外女內」的刻板印象,主張以女性經驗為主體形成論述之外,亦特別收錄「國家與性別」(国家とジェンダー)篇,分析百年來政局、戰爭、法制等強制力量對女性的影響。兩年後,日本科研補助金申請項目中新設「性別」一類,「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便以「從性別看中國的家與女」(ジェンダーからみた中国の家と女)為題申請計畫補助,定期研討並召開大會,2004年以同題出版論文集。兩部論集反映日本研究傳統

,近現代文章皆占半數,但因由古典儒家規範切入分析性別秩序,故亦上溯至隋唐甚至漢晉。同年,「性別史學會」成立,次年發行會誌,除邀請上述諸女性史研究社團分享成果外,也規劃各種新興課題。2006年會誌第2號以男性研究為焦點,在新增的「海外之新潮流」專欄中,譯介「中國之男性解放運動與男性學」;2007第3號中則介紹了臺灣婦運中的「性權派」,反映第三波女權運動包容多元性現象(sexuality)之要求。男性和性現象的歷史研究加入過去中國女性史的行列,成為各讀書會討論的主題,而這本2018年出版的《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正是在這個潮流下誕生的最新力作。     本書也是日本共同研究風氣下的

產物,乃小濱教授主持的「中國性別史共同研究小組」自2012年起五年成果之總結。既從日本觀點出發,比較視野明顯,雖然依舊探討中國父系家族的型態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境遇,但背後隱然若現的提問卻是:「與日本有何不同?」滋賀秀三與仁井田陞的觀點歧異,是戰後日本學界特有的課題,在本書第一編貫時性研究的前兩部分(先秦至隋唐、宋至明清)中,多位作者繼續發揮,與前賢或呼應或論辯,呈現實證分析與學史發展交織的豐富多彩。雖然,儒家經典及其相應的倫理規範,自中古以來即遠傳東亞,但近世日本社會的性別秩序,卻和宋明以降的中國大相逕庭,凸顯歷史發展的不必然性,在第一編第二部分中頗可窺見,也值得其他領域的歷史研究者深思。近代以

降,西力東漸,「家」的理念備受挑戰,旨趣各異的言論交錯出現,或激進或保守,中日皆然,但兩地家庭結構與功能的實質變化,及其對女性生活與生命的作用,卻差異互見。第一編第三部分(近現代中國)全面闡述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相繼來華,在革命與戰爭連發的時代此起彼落,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性別結構的衝擊不一,揭示性別史研究納入特定時空脈絡分析的重要性,值得喝采。     本書同時是日本學界首次自古至今、全方位論述中國性別史的著作。陳東原的專書是眾多後進的啟蒙與靈感來源,批判檢討者亦不乏其人。然或因通貫不易,或因學術風氣使然,出版之後數十年,再無類似具批判性視角的通史,也罕見上下數千年的綜合性著述

。本世紀初,中文世界急起直追,前後出版了幾套時間跨度較長的性別史論文集,甚至有斷代分冊再總輯而成的婦女通史叢書。諸作亦多推遠溯古,廣採出土文物,致力考察史前和先秦之婦女生活與性別秩序,然而下限卻從未跨過1949年,所論皆止於20世紀上半。小濱教授此集以性別結構與性別秩序為視角,從先秦考古、經歷朝各代,直論至共產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尤其,在第二編精選四組個別課題分章申論時,既不受朝代限制,更得以通貫古今,專題論文以秋山洋子分析中國女權主義與性別研究壓軸,綜述至作者去世前的2015年為止。而獨立設置的六個專欄中,論及21世紀者亦達半數,反映日本女性史學界關注中國現當代的研究傳統。     本書對現當

代、尤其是20世紀下半以來中國性別史的分析,特別值得臺灣學界參考。解嚴之前,當中國婦女史研究在臺灣初試啼聲時,共產世界仍屬敵情禁忌,相關領域可謂一片空白。民主化之後,社會活力充沛而學術課題多元,在一波波認識臺灣的浪潮中,對本地後殖民女性經驗的探求亦水漲船高,新作備出。然同時期對岸政局詭譎,社經體制多變,性別結構幾經轉折,對婦女生活與生命的衝擊巨大,臺灣的社會學者、人類學者,甚至文學藝術學者偶或參與分析,但歷史學界卻論之者寡。誠然,當代史研究在材料取得、運用,以及時間縱深、視域廣度等方面,皆屬高難度,考察中國更是如此。但性別研究需要跨科際的激盪、啟發與合作,歷史學者貫時性的分析有助於吾人認識當今

政治強權、經濟大國中的男男女女。臺灣史學界對20世紀下半中國的研究,正欲邁開大步,加入性別角度的觀察,此其時也。小濱教授此一編著提供了絕佳範例,幫助臺灣的中國女性史、性別史學者開始發掘這個存在感與影響力皆難以迴避的研究領域。     2000年9月,我首次受邀赴日參加中國史國際研討會。早稻田大學的會議廳亮麗豪華,開閉幕與綜合討論皆人聲鼎沸。分場研討室內專家雲集,攻防熱烈,雖因子題眾多而分散了人群,但每一場次皆仍座無虛席,令人嘆為觀止。跨洋發表的我,分享完漢唐之間禮律制度的性別建構後,正欲放鬆吐口大氣,座中一位日本女士舉手發言,我擔心提問難答,趕緊正襟危坐。不料女士對我的論文未表異議,卻放言針砭

日本學界,認為歷史學家對性別議題不夠警覺,女性史學者未獲重視,中國史研究應再加強!學者模樣的中年女士,口齒清晰,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欲罷不能。既然有人大聲疾呼性別史,我不是應該拍案叫絕、起立鼓掌嗎?但身為外賓,值此場面不免尷尬,環顧左右,諸先進皆端坐無語。心慌意亂之中,我只能緩緩抬頭,用力咧嘴,期盼女士明白我正以笑臉表達應援之意。     當年會後人潮擁擠,既失女士之名,交流無以為繼。而今,《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一書由男女學者合力撰成,經日本頂尖大學出版會發行,英譯本近日已經完稿,中譯本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往事並不如煙,未知女士是否已然穿透迷濛,先睹為快了? 第七章 

婚姻與「貞節」的結構和變化(摘錄) 五味知子 著╱梁雯 譯 前言 在前近代的中國,女性的「貞節」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基礎。在中國家族制度中非常重視男方的血緣,而保證男方家族血緣純粹性的前提就是嫁入這個家族的女性是否貞節,因此婚姻與貞節緊緊地連繫在了一起。 女性的「貞節」是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被重視的。《周易》中提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周易.恆》)。除此以外,男性可以和妻子離婚的七個條件裡就包括妻子淫蕩在內。由此而知,在中國,從古代以來女性的貞操就一直被重視。雖然如此,所謂「貞節」的形式卻不是單一的。雖說已婚女性和丈夫以外的男性發生關係從古代以來就是被批判的對象,但是在中

國對貞操的重視並不只停留在這一點上。所以到底是如何定義貞操,或者說是在何種程度上定義貞操和重視貞操,正是本論的重要問題所在。 不只是在中國,當我們將這個問題放在更廣的背景下進行思考的時候,比如說在伊斯蘭世界、日本、基督教世界等眾多不同地域和時代中,寡婦的再婚並不認為是抵觸「貞節」規範的事,然而,我們卻可以在魯迅(1881-1936)的小說〈祝福〉中看到,在中國,再婚的寡婦會受到來自周圍的人的誹謗,會被認為是沒有守住貞節的女人,但是在中國也會因為時代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在唐代,連公主再婚都是極為普通的事情(高1999: 318)。寡婦的再婚成為忌諱這樣嚴格的貞節觀念雖然被認為是到宋代以後才出現的,

但是研究表明在宋代還不是被廣泛普及的觀念(湯淺 1981: 150-156)。除此以外,對未婚女性貞操的標準也會因為時代不同差別很大。未婚女性如果違抗父母的意志為了死去的訂婚對象而堅持一輩子獨身也會被認為是不孝的行為,為死去的訂婚對象殉身會被認為是輕生的行為,所以並不能單純地被作為旌表的對象。因此,本章將針對不同時代的差別將貞節和婚姻結合在一起進行考察。

蠶絲被壽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女生穿對內衣不僅可以讓自己胸型變更好看,還可以讓胸部感到無負擔,筑筑平常就因為工作服裝,常穿著不同類型的內衣,所以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最近姊妹們狂推薦的【KISSY如吻】無鋼圈內衣穿起來是多麼沒有異物感,很貼身、輕盈,跟沒穿內衣時一樣舒適(無鋼圈內衣能減少乳房諸多問題),雖然【KISSY如吻】內衣跟沒穿內衣時一樣舒服,但讓胸部集中、托高等效果該有的都有,還能hold的住罩杯比較大的女生,大奶奶一樣能穩定胸型及減少移位。
那麼筑筑就來分享我這兩件內衣的心得:
☆【KISSY如吻鉑金款內衣】:
摸起來的觸感相當柔軟,原來是運用了100支棉紗莫代爾加上古代貴族衣服才會用上的超細桑蠶絲(絲綢)!超高級的~
花邊上的設計也是十分獨特、典雅誘人,筑筑穿至現在已經兩個多月,用手洗了數次都沒有起毛球,果然真材實料。
其中最厲害的胸墊部分是國際首創直立棉結合泰國乳膠,搭配三明治工藝面料,十分透氣,穿著運動也不會悶悶的,天然纖維的材料不易變形發黃,使內衣壽命可以延長,對小資女筑筑來說CP值很高。
下厚上薄的設計幫住胸部往上推、支撐住,讓我穿起來胸部很飽滿。
這款還是微調型內衣,副乳收覆效果很好,我的胸型看起來更美了。
☆【KISSY如吻限量吊帶款內衣】:
夏天女生的穿著一般較涼爽,但像是我就不太喜歡被其他人一直注視,因此我就選了裸色的這款內衣,裸色加上日本點膠技術,無痕效果絕佳;
想運動,卻不知道穿什麼內衣?【KISSY如吻限量吊帶款內衣】材質是錦康紗,吸濕排汗,濕黏感不明顯,不容易有異味和產生黴菌;筑筑穿著運動很服貼、無束縛感,即使動作再大,胸部也不太會移位,
穿上這套內衣常有胸部很溫暖的感覺(不是悶熱感),原來胸墊部分也下了不少工夫,有按摩顆粒和量子芯片設計,供胸部血液循環更好,產生熱),胸墊裡放的也不是一般海綿,是精品棉加德國恆溫纖維球(擁有調節溫度功能,讓新陳代謝可以正常),透氣性良好也不容易發黃、生菌。
下厚上薄的設計讓筑筑穿起來很集中,視覺效果不錯。
☆內褲:包覆妹妹的部分是運用最高級的好藻棉,不容易滋生細菌,質感也很軟,穿上不會悶熱也不容易摸擦。
  還在空杯?副乳?勒痕?內衣肩帶一直滑落?分享【KISSY如吻】內衣,不只幫你解決上面問題,伸縮度佳、觸感也很好,穿著不只透氣,還能讓胸型更好看。
官方網站https://www.borntobeyours.com.tw

寢具產業內外兼具的永續經營策略-以皇室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蠶絲被壽命的問題,作者陳美秀 這樣論述:

  寢具產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睡眠需求的改變,不斷地演進,從棉被一路發展至羊毛、蠶絲被,如今,羽絨被已超越其他被種,被世界公認為最舒適、健康的被子。隨著社會的環保意識高漲,羽絨被以其超長的使用壽命,無疑將持續受市場支持,然而,寢具產業的下一片藍海,落在機能性環保寢具之上,而企業的創新能力,將是拓展藍海的首要條件。反觀台灣的寢具產業,寢具品牌商普遍缺乏創新能力,除了面對強大的羽毛供應商,同業競爭更是激烈,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機能性環保寢具要如何規避競爭、創造新的需求?  在眾多寢具公司中,皇室股份有限公司秉持著「讓台灣每一個家庭都能輕鬆擁有一條優質羽絨被」的初衷,從無到有的推動羽絨被在台灣寢

具市場的發展,以其精準的眼光,成就了飯店到百貨通路、被胎枕芯到床組的獨到發展,並仰賴獨立工廠提供獨步產業的客製化服務,足見其優越的創新能力及對品質的苛求。本文並以此為由,深入探討皇室公司與寢具產業發展的歷程、分析其核心競爭優勢的建構背景,並針對其永續經營策略進行架構性的分析。  皇室公司持續堅持初心,力求打破人們對「優質」的想像,將睡眠推升成為環保生活態度的實踐,並相信機能性環保寢具將能同時打造皇室公司及環境的永續共榮。皇室公司深信,好的產品才是企業壯大的根基,透過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以制衡不肖業者,更是致勝的關鍵。  策略上,皇室公司透過產品升級與創新策略,鞏固企業的核心本質,採納多重行銷措施

,以加深品牌認知、促成情感共鳴、布局海外市場,利用破壞性定價策略,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推動購買行為的發生,並透過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獲取有效的消費者洞察。最終,皇室公司希望透過好的體驗,帶動消費者不斷回流、機能性寢具市場能持續拓展,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力與創新能力。

十萬個為什麼:解謎!動物奇妙行為

為了解決蠶絲被壽命的問題,作者童彩 這樣論述:

圖解問答 激發孩子好奇心 培養全方位知識力與思考力   情境圖片X動物生態X機智問答,知識力大提升!   和我們一起同居的動物們,生活無比精彩有趣。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可愛的動物吧!   ▲為什麼松鼠喜歡到處藏東西?   ▲為什麼豬的鼻子愛拱地?   ▲為什麼貓從高處跳下來摔不死?   ▲為什麼鸚鵡能學人說話?   ▲為什麼蒼蠅總吃髒東西卻不會生病?   ▲為什麼變色龍會變色? 本書特色   ‧豐富的知識加上精彩而又美麗的圖景,讓視覺擁有最大的享受。   ‧每篇【為什麼】之後均附與主題相關的【小知識】,內容更為翔實。   ‧【猜一猜】讓讀者選選看,哪一個答案才是正確的

?增進記憶,強化認知。  

紙質文物著生褐斑之探討與移除

為了解決蠶絲被壽命的問題,作者夏滄琪 這樣論述:

摘 要 褐斑(foxing)屬於紙張劣化的一種現象,此種黃、橘或棕色斑的污染不但降低珍貴書畫、藝品之典藏價值,更嚴重影響紙質文物之保存;如何維護此類受污、劣化之紙質文物,實為當務之急。本論文探討紙張著生褐斑現象之成因,嘗試移除紙張著生之褐斑,以還其原本面貌並期達到延長紙質文物壽命之目的。 紙張褐斑在顏色上多呈黃色系,外觀常可分為:靶心狀、雪花狀、陰影狀及複合型等形狀。紙樣褐斑區域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有真菌類之菌絲及孢子。由於微生物在生長期間之代謝產物,造成褐斑著生部位之pH值下降。經培養及鑑定紙張著生褐斑之真菌類,以 Aspergill

us 及 Penicillium 兩屬真菌所佔比例最高。分別為:Aspergillus niger, Aspergillus flavus, Aspergillus ochraceus, Aspergillus ustus, Aspergillus spp.,Penicillium citrinum,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enicillium spp.,Chaetomium globosum, Trichoderma viride,Fusarium solani, Cladosporium sp., Rhizopus sp., Phoma sp.,Umbelop

sis sp., Metarrhizium sp., Eurotium sp.等。在室溫下,隨相對濕度增高,70﹪相對濕度以上,真菌類於紙面上生長越發茂盛,60﹪以下相對濕度,可抑制真菌類微生物於紙張上繁衍。在褐斑紙樣及誘發褐斑真菌類萃取液中,皆可發現含草酸、蘋果酸、乳酸等有機酸及γ-胺基丁酸等17種胺基酸成分,可證實紙張褐斑之成因與上述成分有關。由HPLC分析發現,褐斑萃取液含木糖及葡萄糖成分,可推斷紙質受微生物作用而導致降解。以ESCA配合顯微FTIR分析,顯示褐斑紙樣及真菌著生紙樣上含有空白紙樣闕如的氮元素。接菌處理之濾紙以顯微FTIR分析發現,代表 C=O 官能基之1654 cm-1及

代表 N-H 官能基之1550 cm-1吸收峰之相對強度顯著高於對照組,顯示紙質纖維因微生物劣化及菌類之新陳代謝作用,而生成酸性劣解產物;此一結果與褐斑紙樣於1654 cm-1具顯著吸收結果一致。 本論文以胺基與羰基作用引起之莫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來解釋紙質文物褐斑之成因。葡萄糖、木糖或有機酸等單一成分不會在紙面形成褐斑。糖液配合有機酸及胺基酸時,紙面因褐變反應呈黃褐色。自然褐斑與人為褐斑均可在365 nm UV燈照射下發現螢光現象,故紫外光可為紙張褐斑之簡易偵測方法。 本論文探討γ-射線照射對紙張性質傷害最低之滅菌組合方法,以為

文物維護開拓另一可行方向。對選用菌株之有效滅菌劑量為 3∼5 KGy,照射劑量在 3 KGy時,對於黴斑之紙張具有良好之滅菌效果。γ-射線照射前施以加熱處理,有助於降低照射時之有效滅菌劑量。文物、藝品先施以50 ℃加熱24 hr,再採用輕微劑量(1∼2 KGy)進行照射,除可有效達到滅菌目的,且可使紙質文物之損傷控制在最低程度。紙張褐斑可藉漂洗處理移除之,以肉眼評估漂洗效果,次氯酸鈉、高錳酸鉀及氫硼化鈉等漂劑,可有效移除手工紙樣及書頁上之褐斑,然而在色斑相同位置上,以365 nm之紫外燈觀察時,仍存在著螢光現象,此部位是否再度復發褐斑,仍有待觀察。以漂洗處理對紙張性質影響為基礎,區分出適用漂洗

處理之優先排序:(1)2 ﹪氫硼化鈉→(2)2 ﹪過氧化氫→(3)2 ﹪次氯酸鈉→(4)熱水洗滌→(5)0.5 ﹪高錳酸鉀+3 ﹪草酸→(6)2 ﹪氯胺-T → (7)0.5 ﹪氫氧化鈉→(8)0.5 ﹪皂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