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歐陽平凱,胡永紅,姚忠寫的 生物分離原理及技術(第3版) 和陳國宏,陳怡靜的 給水工程原理與設計(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微粒防護衣材質測試方法比較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也說明:... 三種方法依序為:(1)主動抽氣過濾法:研究在超低過濾表面風速下,微粒防護衣的的過濾狀況;(2) 內 ... 由於需要較高濃度的單一粒徑測試微粒,以凝結核氣膠產生器產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應用力學研究所 許聿翔所指導 張維軒的 以靜電力輔助之渦流式空氣懸浮微粒收集器開發 (2019),提出抽氣過濾重力過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渦流流道、靜電吸附、有限元素分析、空氣過濾、懸浮微粒。

而第二篇論文龍華科技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系碩士班 陳寶祺所指導 卓訓煌的 二氧化碳之吸收與沉澱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鋁酸鈉、氣泡塔、氫氧化鋁、碳捕獲及再利用、碳酸鈉的重點而找出了 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解答。

最後網站「重力過濾抽氣過濾優缺點」+1 - 藥師家則補充:一、原理:. 減壓過濾又稱真空過濾(vacuum filtration)或抽氣過濾(suction filtration),. 是利用抽氣減壓裝置將濾紙下方的空氣部分抽除,造成壓力差,使液體在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抽氣過濾重力過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物分離原理及技術(第3版)

為了解決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作者歐陽平凱,胡永紅,姚忠 這樣論述:

修訂的教材將結合生物分離工程的發展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以培養具有應用基礎性和工程性人才為目標,系統介紹生物分離原理及其應用。本教材保留了初版的基本構架和主要內容,兼顧了應用技術的廣泛性、新穎性、前沿性和實用性,除了對各種分離過程(過濾、離心與沉降、細胞破碎、萃取、吸附與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沉析、膜分離、結晶、乾燥及輔助操作)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全面介紹外,還注重基本概念的闡述、數學工具的應用及放大過程分析,這有助手引導讀者進一步系統、深入地學習和思考生物分離技術所涉及的科學問題。為了便幹讀者閱讀,本書仍然將生物分離的一般過程分為4個步驟,即不溶物的去除、產物粗分離、產物純化及產品精製,將

已有的和新近發展起來的新型分離技術進行了分類,以單元操作的方式逐一介紹,並列舉了大量實例,同時,每章前加思維導圖,便於讀者領會章節精華。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作為教師和相關產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技術,並重點介紹生物分離工程從原料預處理到產物精製整個技術過程的各個關鍵環節。 歐陽平凱,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院士。   歐陽平凱教授從1985年就已經對本校生物工程專業開始了《生物分離工程及裝備》的教學實踐,在英文教材《Bioseparations》的基礎上,開展了中英文雙語教學先後承擔了教育部《生物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江蘇省教

育廳《探索生物分離工程教學新模式》教改專案,並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付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全國模範教師稱號,1997年由歐陽平凱教授主編的《生物分離原理及技術》一書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並在本校生物工程、製藥工程等專業使用,教材內容詳盡、覆蓋面廣、信息量大、結構合理,具有工科專業特色,得到了學生及國內同行的廣泛好評。 1緒論/001 11生物分離工程的歷史及應用002 1.2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的研究內容及工藝特點003 1.2.1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的研究內容003 1.2.2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的工藝特點004 2過濾/005 2.1過濾的基本概念006 2.2關於過濾的一

般情況012 2.2.1不可壓縮濾餅012 2.2.2可壓縮濾餅013 2.3連續旋轉式真空抽濾機的操作原理015 2.3.1濾餅的形成015 2.3.2濾餅的洗滌015 2.4過濾的設備及其結構017 2.4.1過濾設備的分類017 2.4.2過濾設備的選擇018 2.4.3過濾介質018 2.4.4典型過濾設備的種類和結構019 習題023 3離心與沉降/025 3.1顆粒的沉降026 3.2重力沉降式固液分離設備028 3.2.1矩形水準流動池028 3.2.2圓形水準流動池029 3.2.3垂直流動式沉降池029 3.2.4斜板式沉降池030 3.3離心式沉降分離設備及其原理030

3.3.1管式離心機032 3.3.2碟片式離心機033 3.4離心分離過程的放大035 3.5離心過濾分離過程分析及其設備037 3.5.1離心過濾分離過程分析037 3.5.2離心過濾設備039 習題041 4細胞破碎/042 4.1細胞壁043 4.2化學破碎法044 4.2.1滲透衝擊法045 4.2.2增溶法045 4.2.3脂溶法046 4.3機械破碎047 4.4其他破碎方法049 習題050 5萃取/051 5.1萃取分離原理052 5.2單級萃取056 5.3多級逆流萃取過程058 5.4微分萃取操作060 5.4.1微分萃取設備簡介060 5.4.2微分萃取過程的解析計

算法061 5.5液-液萃取設備與流程063 5.6固體浸取065 5.6.1固體浸取的原理與計算065 5.6.2浸取設備067 5.7超臨界流體萃取069 5.7.1超臨界流體的性質070 5.7.2超臨界流體萃取過程072 5.7.3超臨界流體萃取的應用073 5.8雙水相萃取077 5.8.1雙水相萃取法概述077 5.8.2影響雙水相萃取的因素080 5.8.3雙水相萃取的應用083 5.9反膠團萃取086 5.10絡合萃取087 習題088 6吸附與離子交換/089 6.1吸附類型090 6.1.1物理吸附090 6.1.2化學吸附090 6.1.3交換吸附090 6.2常用吸附

劑091 6.2.1活性炭091 6.2.2活性炭纖維092 6.2.3球形炭化樹脂092 6.2.4大孔網狀聚合物吸附劑092 6.3吸附等溫線095 6.4影響吸附的因素096 6.4.1吸附劑的性質096 6.4.2吸附質的性質096 6.4.3溫度097 6.4.4溶液pH值097 6.4.5鹽的濃度097 6.4.6吸附物濃度與吸附劑用量097 6.5親和吸附098 6.5.1親和吸附原理098 6.5.2親和吸附的特點098 6.5.3親和吸附載體099 6.5.4影響吸附劑親和力的因素104 6.6間歇吸附106 6.7連續攪拌吸附107 6.8固定床吸附過程分析108 6.9離

子交換112 6.9.1離子交換的基本概念112 6.9.2離子交換樹脂的分類113 6.9.3離子交換樹脂的命名123 6.9.4離子交換樹脂的製備124 6.9.5離子交換樹脂的理化性能128 6.9.6離子交換過程理論131 6.9.7離子交換的選擇性138 6.9.8偶極離子吸附143 6.9.9離子交換操作方法144 6.9.10軟水與無鹽水的製備147 6.9.11離子交換提取蛋白質149 習題152 7膜分離/154 7.1概述155 7.2基本的膜分離過程156 7.3膜通量156 7.4滲透壓的計算157 7.5影響膜通量的主要因素160 7.6超濾162 7.6.1超濾膜

163 7.6.2超濾裝置167 7.6.3超濾過程分析171 7.6.4超濾的應用173 7.7反滲透174 7.7.1反滲透膜及其分離原理174 7.7.2影響反滲透膜分離性能的因素175 7.7.3反滲透的應用176 7.8納濾176 7.8.1納濾膜及其分離原理176 7.8.2影響納濾膜分離性能的因素177 7.8.3納濾的應用178 習題179 8沉析/180 8.1鹽析181 8.1.1鹽析原理181 8.1.2鹽析用鹽的選擇182 8.1.3影響鹽析的因素184 8.1.4鹽析操作185 8.2有機溶劑沉析186 8.2.1有機溶劑沉析原理186 8.2.2沉析溶劑的選擇18

7 8.2.3影響有機溶劑沉析的因素188 8.3等電點沉析法189 8.3.1等電點沉析原理189 8.3.2等電點沉析操作190 8.4其他沉析法190 8.4.1水溶性非離子型多聚物沉析劑190 8.4.2生成鹽類複合物的沉析劑191 8.4.3離子型表面活性劑192 8.4.4離子型多聚物沉析劑192 8.4.5氨基酸類沉析劑192 8.4.6分離核酸用沉析劑192 8.4.7分離黏多糖的沉析劑193 8.4.8選擇變性沉析法193 8.5大規模沉析193 8.5.1初步混合194 8.5.2起晶194 8.5.3擴散控制晶體生長階段194 8.5.4對流沉析195 8.5.5絮凝階段

196 習題198 9色譜分離法/199 9.1色譜分離法分類200 9.2色譜分離基本概念200 9.2.1分配係數201 9.2.2阻滯因數Rf202 9.2.3洗脫容積Ve202 9.2.4色譜法的塔板理論203 9.2.5色譜分離回收率和純度203 9.3吸附色譜法206 9.3.1吸附色譜法的基本原理206 9.3.2吸附劑207 9.3.3展開劑210 9.3.4應用舉例213 9.4分配色譜法213 9.4.1載體213 9.4.2分配色譜的展開劑選擇214 9.4.3應用舉例214 9.5離子交換色譜法214 9.5.1離子交換色譜法對樹脂的要求215 9.5.2應用舉例21

5 9.6凝膠色譜法216 9.6.1基本原理216 9.6.2凝膠色譜的特點216 9.6.3凝膠的結構和性質217 9.6.4應用舉例223 9.7紙色譜法224 9.7.1濾紙224 9.7.2展開劑224 9.7.3紙色譜操作方法225 9.8薄層色譜法226 9.8.1薄層色譜法的特點227 9.8.2薄層色譜法的操作228 9.9高壓液相色譜230 9.9.1高壓液相色譜分離方法的原理230 9.9.2製備性高壓液相色譜231 9.10蛋白質分離常用的色譜法232 9.10.1免疫親和色譜法232 9.10.2疏水作用色譜法233 9.10.3金屬螯合色譜法234 9.10.4共價

作用色譜法235 9.11柱色譜的工業放大236 9.11.1利用放大準則確定色譜柱的初始規格237 9.11.2凝膠排阻色譜的放大237 習題242 10結晶/243 10.1結晶過程的分析244 10.2過飽和溶液的形成245 10.2.1熱飽和溶液冷卻245 10.2.2部分溶劑蒸發246 10.2.3真空蒸發冷卻法246 10.2.4化學反應結晶方法246 10.2.5鹽析法246 10.3晶核的形成246 10.3.1臨界半徑及形核功247 10.3.2臨界半徑與過冷度248 10.3.3成核速率248 10.3.4工業起晶法249 10.3.5晶種控制250 10.4晶體的生長2

51 10.4.1晶體生長的擴散學說及速度251 10.4.2影響晶體生長速率的因素252 10.5晶體純度的計算253 10.6晶體大小分佈253 10.6.1晶體群體密度253 10.6.2連續結晶過程的晶群密度分佈254 10.6.3晶體大小255 10.7間歇結晶過程分析259 10.8提高晶體品質的方法261 10.8.1晶體大小261 10.8.2晶體形狀262 10.8.3晶體純度263 10.8.4晶體結塊263 10.8.5重結晶264 習題265 11乾燥/266 11.1乾燥的基本概念267 11.1.1乾燥操作的流程267 11.1.2物料內所含水分的種類267 11

.2乾燥過程分析269 11.2.1乾燥曲線269 11.2.2乾燥速率曲線269 11.2.3恒速乾燥階段270 11.2.4降速乾燥階段270 11.3乾燥過程基本計算270 11.3.1水分蒸發量271 11.3.2乾燥空氣用量的計算272 11.4乾燥的副作用274 11.5乾燥設備的分類與選擇原則275 11.5.1乾燥設備分類的目的275 11.5.2乾燥裝置的不同分類法275 11.5.3乾燥設備選擇的原則276 11.6乾燥設備278 11.6.1箱式乾燥設備278 11.6.2氣流乾燥設備279 11.6.3噴霧乾燥設備281 11.6.4流化床乾燥設備282 11.6.5紅

外線乾燥283 11.6.6微波乾燥283 11.6.7噴動床乾燥設備284 11.6.8冷凍乾燥器285 11.6.9適用於膏糊狀物料乾燥的設備287 12輔助操作/290 12.1水質及熱原的去除290 12.1.1水質與供水290 12.1.2熱原及其去除方法292 12.2溶劑回收294 12.3廢物處理294 12.4生物安全性295 參考文獻296

以靜電力輔助之渦流式空氣懸浮微粒收集器開發

為了解決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作者張維軒 這樣論述:

隨著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PM2.5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指標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識別和評估環境中的污染源,可廣泛收集空氣懸浮微粒和鑑定其成分的方法,以提高檢測能力和準確性的預收集器已受到重視,其主要目的及功能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收集及過濾出大量空氣,並可在較小的空間內收集懸浮微粒,使得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空氣懸浮微粒可用於後續分析處理。在本研究中,將慣性衝擊與靜電吸附的微粒沉積概念應用於氣膠過濾領域,以開發高速懸浮微粒收集器,將利用快速膨脹的流道結構,在腔室內誘發渦旋流場以增加懸浮微粒的停留時間,並施加高壓靜電以迫使懸浮微粒收集於腔室內部的不銹鋼收集板上。研究方法則是以有限元素分析軟體來模擬流道結構

內的空氣流場分布、壓降變化、電場分布及微粒運動情形,並以氣膠過濾實驗加以驗證其結果。由實際實驗驗證,在抽氣流率2.0 l/min下,50 nm至200 nm粒徑範圍內的效率可達到73.21%,壓降為3.686 kPa,而在200至710 nm粒徑範圍,平均收集效率為81.21%。應用此一預收集器,本研究開發一空氣微粒快速收集裝置,長寬高為22 cm× 13 cm×10 cm,重量約721.7 g,並成功以此裝置進行了街道的空氣採樣實測,於30分鐘內,將0.09 m3的空氣進行微粒的收集並聚集,並以電感耦合電漿體質譜法測得該場域的鋅與鋇之兩種重金屬的濃度值,在鋅與鋇的濃度量測上,對於校內外濃度相

差約1.804倍與1.514倍,其結果證明本研究所開發的空氣微粒快速收集裝置能在短時間內測得固定區域及時間區間的空汙含量,並說明其可行性及機動性。

給水工程原理與設計(2版)

為了解決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作者陳國宏,陳怡靜 這樣論述:

  人為污染及全球氣候變遷持續帶來水質與水量的衝擊,復以對飲用水的品質要求日益提高,改善及提供乾淨的公共生活用水,並確保淨水場操作的優化管理與淨水處理程序升級,已成為全民的共識。      本書為符合二十一世紀的給水工程設計與操作實務之工具書,內容涵蓋給水工程範圍內自取水至送水端管線、淨水場各處理單元的基本原理及設計規範,並連結作者多年工程實務經驗,介紹已應用於台灣實場的特殊淨水單元設備,期提升讀者對淨水實務工程的認識及設計能力。      全書兼顧給水工程的理論與實務,並提供例題與詳細推導協助讀者理解,做為大專用書、工程設計人員的工具書,亦可供國家專業技術考試參考。  

二氧化碳之吸收與沉澱之研究

為了解決抽氣過濾重力過濾的問題,作者卓訓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氣泡塔為吸收器,並以鋁酸鈉為吸收劑,實驗分為兩部份,一方面為吸收實驗,模擬煙道氣之進氣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進入塔內,分別為50℃及5-20%;實驗操作條件為鋁酸鈉濃度1-2.5M、液體流率為20-50ml/min、氣體流率為3-12L/min及液體溫度25-40℃;原有45=1024組實驗,以田口法進行實驗設計可減縮至16組實驗,並於恆穩狀態下求出吸收效率(absorption efficiency)、吸收速率(absorption rate)、總括質傳係數(overall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氣-液莫爾流率(gas-liquid ratio)、吸收

因子(absorption factor)及沉澱速率(precipitation rate),以S/N比之望大值公式計算分析其最佳操作條件及重要性順序,選用吸收效率、吸收速率、總括質傳係數、吸收因子及產率共五組印證組,所得之數據範圍,吸收效率範圍於10.00-78.40%之間、吸收速率範圍於8.40×10-5-7.53×10-4 mole/s•L之間、總括質傳係數範圍於 0.035-0.192 1/s之間、氣-液莫耳流率比範圍於 0.94-10.09之間、吸收因子範圍於 0.0828-0.4117 mole/mole•L之間及沉澱速率範圍於 0.68-8.67 g/l-min之間;以S/N比望

大值公式分析數據進行印證組實驗,所得數據吸收效率為84.00%、吸收速率為7.85×10-4 mole/s‧L、總括質傳係數為 0.196 1/s、吸收因子為 0.6396 mole/mole•L及沉澱速率為8.81 g/l-min,皆符合最佳化,印證田口法之穩定性及準確性。另一部份將吸收實驗中之漿料抽氣過濾,液體部份分析其含碳量,所得之CO2負載量範圍於0.1835-1.2139mole-CO2/mole-solvent之間;製備之氫氧化鋁粉體進行成分及粒徑分析,所得之結果BET分析其粒徑範圍於17.63-283.68 nm之間,XRD分析其粒徑範圍於8.14-27.97 nm之間,SEM分

析結果為團聚之二次粒子,EDS分析結果其元素包含Na、O及Al,將恆穩狀態下之回收液放置30天使其自然沉澱,進行抽氣過濾後之液體進行溶劑再生,其再生能耗範圍在1.70-2.46GJ/t-H2O之間,所得之產物以FTIR分析為碳酸鈉可供再利用。由於CO2經吸收後可得Al(OH)3及Na2CO3固體,溶劑又可再利用,能降低捕獲二氧化碳之成本,可達到碳捕獲及再利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