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馬桶太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蹲馬桶太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烏烏醫師寫的 好孕,做自己:從懷孕到生產,烏烏醫師寫給你的快樂孕期指南 和莫瑞次‧柯敘訥,康拉德‧柯列弗的 廁所裡的心理學:每天14分鐘大師開課!人格障礙、拖延症、潛意識、吸引力法則……拆解100個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為什麼男人喜歡蹲廁所?小心身體3大危害也說明:時間坐馬桶,下肢血流無法回到心臟,容易導致靜脈曲張。 姿勢性低血壓:馬桶蹲太久或坐太久,加上用力排便、腹壓增加,血液回流受阻,很可能站起來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PCuSER電腦人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湯志民所指導 張淑瑜的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之研究 (2003),提出蹲馬桶太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學校建築、性別平等教育、性別與空間規畫。

最後網站蹲馬桶滑手機太久不好!醫曝恐怖下場:控制在1時間最佳 痔瘡 ...則補充:姿勢性低血壓:馬桶蹲太久或坐太久,加上用力排便、腹壓增加,血液回流受阻,很可能站起來時瞬間天旋地轉而暈倒,尤其容易發生在老人家。因此門診常見病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蹲馬桶太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孕,做自己:從懷孕到生產,烏烏醫師寫給你的快樂孕期指南

為了解決蹲馬桶太久的問題,作者烏烏醫師 這樣論述:

孕婦要「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 有意識的了解孕期身體變化,就能不困惑、不焦慮、不設限。 ★驗到兩條線之後,就該收藏的孕期知識指南。★   聽到「做自己」三個字,很膩了嗎?你所不知道的是,孕婦要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   烏烏醫師將孕期關懷的這條線拉得更遠,更從流產談到產後哺乳、低潮憂鬱的心理狀態,當妳掌握孕期知識、了解孕期身心變化、看見孕婦的多樣性之後,妳會重新相信自己的身體,妳會發現九成九以上的安胎都不必要,妳會了解胎教就是順著自己的感覺走,妳也會知道很多孕期的不適和狀況是可以靠運動、藥物緩解,就是不需要「忍耐」。   ★妳的名字不只是孕婦★   ★孕婦,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妳會突然釋懷,胎兒也是獨立個體,孕婦快樂地做好自己就是對胎兒最大的保護。所以,去吧!吃冰、游泳、重訓、旅行、泡溫泉、看演唱會……,如常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拋開預設立場、自我設限,好好懷孕,真的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孕期,從來就不是單一的歷程,充滿各種可能性。   妳還是妳,也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特別又愉悅的孕程。 本書特色   ※編排按照孕期進程,每個時期該了解的知識一目了然!告訴妳或許可以怎麼想、怎麼做,才能在懷孕生產期間,有意識的了解身體,並主導自己最想要的狀態。   ※篇章安排「烏烏跟你說」,關於女性身體的迷思,經常在碰上懷孕、生產

後又有更多解讀空間跟框架,更甚者還隱藏著焦慮和壓力,讓肌肉系神力女醫烏烏幫忙破解關於懷孕生產的各種困惑!   ※實用派的「伴侶可以這麼做」,寫給孕婦、產婦身邊的最佳隊友,教你們更理解女性懷孕過程的身心狀態。 各界熱烈推薦   毛心潔醫師│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華人泌乳顧問協會理事長   何立安│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呂孟凡營養師│營養麵包   李屏瑤│作家   李毅誠│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美樂蒂 Melody│愛康創辦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濬光│禾馨新生婦幼診所榮譽院長   歐陽靖│作家   諶淑婷│生育改

革行動聯盟理事長

蹲馬桶太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之研究

為了解決蹲馬桶太久的問題,作者張淑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析臺北市國民中學不同性別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空間的現況與影響因素,研究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廁所空間的使用與規畫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中讓師生覺得不安全的場所及因素,並分析兩性的差異,最後依照研究結果,提出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的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選取臺北市國民中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與觀察。問卷調查以臺北市12所國民中學的學生與教師為對象,總計抽取1305名學生(有效樣本1215人;女生590人,男生625人)及195位教師(有效樣本146人;女性104人,男性42人)進行問卷調查,觀察部分選取臺北市4所國民中學為觀察對

象,主要在了解不同性別師生對課餘時間使用學校空間、廁所及更衣室、校園不安全空間的使用情形、看法與意見。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等分析方法;觀察部分則採描述性的方法紀錄。 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餘時間使用的學校空間,可分為「男性取向空間」(如籃球場、跑道、桌球室)、「女性取向空間」(如樹蔭下、圖書館、班級教室內),其餘為「中性空間」。 二、對於課餘時間使用各學校空間之使用者性別印象,「男比女多」之空間者為「室外籃球場」與「室內籃球場」,其餘空間則以勾選「差不多」者最多。 三、在學生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的學校空間方面,男生勾選比

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室外籃球場」;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 四、在課餘時間的活動選擇上,男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打球」、「打電腦」、「玩遊戲」、和「睡覺」,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聽音樂」、「睡覺」、「打電腦」,但是「聊天」均為男女生偏好的課餘活動第一位。 五、有50%以上的男女學生覺得自己不會受到活動場地中有異性存在的影響,而降低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意願;但有30%左右的女生覺得若「室外籃球場」中有男生使用,將會降低其使用該球場的意

願。 六、男女生對於「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學校空間」意見一致,男女勾選比例最高之前三項均依序為「室外籃球場」、「不會受影響」、「桌球室」。 七、有超過80%的男女師生覺得在學校使用廁所「很少」或「從來沒有」需要等待,但仍有29.4%的女學生及12.4%的男學生覺得「經常」或「有時候」需要等待,顯示女性比男性排隊等待使用廁所的機會仍然較高。 八、在廁所的等待空間方面,男女性多數傾向認為「足夠」,但有超過1/4的女學生覺得廁所的等待空間「有點不足」或「非常不足」。 九、在馬桶形式的喜好上,女性明顯偏好蹲式馬桶,男性則以認為「兩種都可以」的比例最高。 十、男女生均有半數左

右認為廁所的不便之處主要是「沒有衛生紙」、「沒有擦手紙或烘手機」。 十一、有六成的學生、七成以上的教師覺得「非常需要」或「需要」更衣室,而男女沒有差異。 十二、男女生對於「校園不安全空間」的意見大致一致,均有40%以上的學生勾選「地下室」、「圍牆角落」、「廁所」。 十三、男女師生大致認為造成校園空間不安全的主要原因為「位置偏僻和人煙稀少」、「地下室光線太暗」、「圍牆角落的視覺死角」、以及「廁所的怕被偷窺」。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 對於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增設籃球架(場),且不宜離教室過遠。(二)可適量設置女生籃球優先使用架。(三

)考量空間的性別取向,規畫或調整使用率較低的學校空間,例如:1. 以直線跑道取代環形跑道,其他使用率低的運動空間規畫以多功能利用場地為優先;2. 在教室附近增設休憩場地或設施,並增加現有休憩空間如樹蔭下、中庭、草坪、花園、水池的可及性與功能性。(四)規畫兩性平等的廁所,例如:1. 男女廁便器總數量應均等化,並在總量管制的條件下,女廁總面積應大於男廁;2. 大便器形式以蹲式為主,但為考量孕婦、不耐久蹲者及身心障礙者,宜在每處廁所適量設置一個以上之坐式便器;3. 廁所內宜裝設掛勾或置物臺、衛生紙(棉)販賣機、全身鏡、門簾、遮壁等,增加使用者的方便性與私密性;4. 廁所內宜裝設緊急求救鈴。(五)加強

規畫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間。(六)師生共同繪製校園危險地圖,俾供校方作為學校優先改善校園安全之項目。 二、 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學校的選擇上,可以其他縣市或其他各級學校進行探究。(二)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針對女性教師作學校空間利用與需求的規畫研究。(三)在學校空間的研究選擇上,可針對單一設施或空間作性別或使用效能的相關研究。(四)在研究方法上,可嘗試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深入瞭解學校性別與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畫。

廁所裡的心理學:每天14分鐘大師開課!人格障礙、拖延症、潛意識、吸引力法則……拆解100個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

為了解決蹲馬桶太久的問題,作者莫瑞次‧柯敘訥,康拉德‧柯列弗 這樣論述:

暢銷書《廁所裡的哲學課》系列作 100堂讓人(自以為)恍然大悟的心理學課,廁所開學中! 若你有以下任一項特質,請立即翻閱本書: ☑每天都會蹲馬桶 ☑想讓人覺得自己很聰明 ☑想知道那個他/她到底在想什麼 ☑經常自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那樣做 ☑想了解心理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花14分鐘蹲馬桶, 既然如此,何不善用蹲馬桶的寶貴時間,學點真正有用的東西? 你是否有很多疑問: 明明不想一拖再拖,為什麼卻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我已經夠棒了,怎麼其他人總是不懂我的好? 那個人為什麼那麼自私?這個人又為什麼那麼玻璃心? 繼哲學之後,你需要的是心理學,來替你解答內心那些糾纏許久,讓

你睡不好、悟不懂、又問不出的問題。 這次,柯聰明教授將再次出擊,將你所遭遇到的人生難題、人際障礙, 和其他各種如雜亂的毛線球一樣梗在心上的疑難雜症, 濃縮成100堂最精華的心理學課,讓你讀懂自己、讀透他人。 如果你們不幸錯過了廁所裡的哲學課,雖然這十分不應該, 那你就更沒有理由缺席這堂廁所裡的心理學,馬桶上不見不散! 知名心理學家,領銜受課 佛洛伊德、安娜‧佛洛伊德、赫曼‧羅夏 阿德勒、卡爾‧榮格、庫爾特‧勒溫 史金納、馬斯洛、卡爾‧羅傑斯、羅伯特‧席爾迪尼…… 100堂最核心的心理學知識 精神分析、防衛機制、五大性格、需求層次理論 人格障礙、第一印象、認知失調、智商和情傷 成就動機

、拖延症、六種愛情類型、黑暗三角人格 賽局理論、如何融會貫通心理學…… 隨書附綠 知名心理學家檔案+廁所平面圖 各大心理學理論解說(一看就懂) 人際相處建議(有效實用) 心理學期末考(附解答) 結業證書(已加蓋認證章) ★好評推薦 Vicky Ho/OMG這是心理學 版主 幹話心理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依首字筆劃序)